摘要:先做好 “基础护理”,避免二次伤害:比如定时翻身(每 2 小时一次)预防压疮,每天做下肢被动活动(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防止血栓,用温和的方式清洁会阴部预防感染。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是后续康复的 “地基”—— 如果身体垮了,再先进的康复手段也没用。找专业团队制定
第一件事:把 “康复” 当成长期目标,拒绝 “急功近利”
刚确诊时,几乎所有人都会陷入 “焦虑康复” 的状态:刷遍全网找 “特效药”,听说某家医院能 “根治” 就立刻动身,练了半个月没效果就崩溃放弃。
但脊髓损伤的康复,从来不是 “一蹴而就” 的事。
先做好 “基础护理”,避免二次伤害:比如定时翻身(每 2 小时一次)预防压疮,每天做下肢被动活动(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防止血栓,用温和的方式清洁会阴部预防感染。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是后续康复的 “地基”—— 如果身体垮了,再先进的康复手段也没用。找专业团队制定 “个性化方案”:不要盲目跟风练动作,最好让康复科医生、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一起评估你的情况。比如颈髓损伤的患者,重点要练呼吸功能和上肢力量;胸腰段损伤的患者,可以侧重核心肌群和轮椅操控。接受 “进步是缓慢的”,把小目标当动力:可能这个月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下个月能独立坐 30 分钟,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都是身体在慢慢适应的证明。别和别人比,和昨天的自己比就好。第二件事:别把自己 “关起来”,心理重建比身体康复更重要
其实,真正的 “康复”,是先接纳自己的 “不完美”。
别回避情绪,找个 “安全的出口”:可以和家人坦诚沟通你的感受,比如 “我现在觉得很无助,需要你们多陪我聊聊天”;也可以加入脊髓损伤患者社群,和有同样经历的人交流 —— 当你发现 “有人和我一样,却活得很精彩” 时,恐惧会少很多。试着 “走出去”,从 “小事” 重建自信:刚开始可以在家人陪同下逛公园,慢慢尝试自己坐轮椅去超市买东西。一位大哥告诉我,他第一次独立用轮椅推购物车时,虽然手心全是汗,但结完账的那一刻,突然觉得 “我还是能照顾自己的”。找到 “新的价值感”:损伤不代表 “失去价值”。有人用双手绣出精美的十字绣,有人在网上分享康复经验帮助他人,还有人通过直播带货撑起一个家。哪怕只是每天帮家人叠衣服、浇花,也能让你感受到 “我依然被需要”。第三件事:和家人 “并肩作战”,别把所有压力扛在自己身上
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不能再让他们为我操心了。” 于是偷偷藏起疼痛,假装 “我很好”,结果反而让家人更担心。
但脊髓损伤后的康复,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家庭的 “共同课题”。
别拒绝家人的帮助,也别让他们 “过度付出”:可以和家人一起制定分工表,比如你负责整理康复笔记,家人帮忙做被动活动;你累的时候直接说 “我现在需要休息”,别硬撑。真正的家人,愿意和你一起面对困难,也需要你给他们 “被需要” 的机会。和家人一起学习 “康复知识”:比如让家人了解如何正确转移(从床到轮椅)、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如呛咳、抽搐),这样既能避免护理时受伤,也能让你更有安全感。别忘了 “关心家人的情绪”:照顾脊髓损伤患者需要长期的精力投入,家人也会累、会焦虑。偶尔和他们聊聊天,问问 “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或者给他们一个拥抱,这份互相理解,会成为你们一起走下去的 “底气”。
来源:日常生活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