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牟妈妈把擦桌子的抹布往盆里一扔,声音发颤:“我天天五点起床给孙子做早饭,发烧39度还得接孩子放学,谁给我倒过一杯水?
“你妈怎么不给你爸洗衣服?
”
一条弹幕飘过去,直播间瞬间炸锅。
牟妈妈把擦桌子的抹布往盆里一扔,声音发颤:“我天天五点起床给孙子做早饭,发烧39度还得接孩子放学,谁给我倒过一杯水?
”
屏幕那头的键盘瞬间安静。
这不是狗血连续剧,是湖北恩施一个普通土家院子里的日常。
三个儿子、一个远嫁闺女、一位帕金森老头、一个被孙子和网友两头撕扯的老太太。
很多人以为农村养老就是“端茶送水、炕头唠嗑”,现实却是:
老太太周一到周五在县城陪读,周末冲回村里收鸡蛋、发快递,顺带给老头搓两把脏衣服;
老头腿脚慢,但还能拎水桶浇菜,镜头里笑得憨厚,衣服袖口磨得发亮——网友截图放大,骂儿子们“不孝”;
儿子们呢?
老大直播卖腊肉,老二打包发货,老三刚盖完新房欠着一屁股债,闺女凤仙远在江苏,一年回来两趟,每趟都被弹幕“催”回老家。
骂战最凶那天,小凤在直播间直接甩话:
“你们谁把爸妈接走,我立马包车送到门口,邮费我出。
”
弹幕又说他“嘴硬”,小凤把镜头对准后院:
“看,妇联的护理车刚走,免费量血压剪指甲,你们城市里有吗?
”
一句话把“孝”字撕成两半:
一半是传统想象,一半是资源拼图的缝缝补补。
有人算过账:
牟妈妈一年直播带货200万,佣金大概二十来个点,听起来吓人,扣掉运费、包装、平台抽成,落到手里的也就四五万。
四五万,刚好够孙子在县城一年借读费+老头每月药钱。
“有钱”和“有闲”之间,她只能选一个。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春节。
年三十饭桌上,兄妹四个开了瓶土家包谷烧,边喝边拍板:
妹妹凤仙六月把江苏的窗帘店盘出去,带娃回恩施,接手老头日常;
老大老二把电商公司股权切10%给妹妹,算作“回家工资”;
妇联的护理车继续两周一次,政府补贴,直到老头哪天自己说不用。
协议写完,用红纸贴在厨房门口,像一张欠条,也像奖状。
直播间里依旧七嘴八舌,但弹幕风向悄悄变了:
有人问腊肉怎么下单,有人催凤仙赶紧回,说“等你开播,我去蹲守”。
牟妈妈没空理,她得把明天要发的腊肉先过称,顺手把老头的破外套扔进洗衣机。
机器轰隆隆转,她忽然抬头冲镜头笑:“瞧,这不就洗上了?
”
故事到这里,谁对谁错依旧没答案。
只知道院子里的鸡照常打鸣,快递车按时进村,帕金森老头每天还能追着小孙子喂两口饭。
养老这道题,从来没有标准解法,只有一家人边吵边试,把日子往前挪一寸算一寸。
屏幕前的你,要是也有远在天边的爸妈,或许可以想想:
下一次长假,是继续在朋友圈云尽孝,还是抢张车票,回家吃顿热饭?
留言区留给你们,我先去打包腊肉,快递小哥还有十分钟到门口。
来源:要把努力埋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