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9月6号半夜,重庆松林坡枪响,杨虎城跟他二儿子拯中,还有小女儿拯贵,一块去了,那天之后,谢葆真生的四个女儿,罗佩兰生的大儿子拯民,再加上张蕙兰生的拯汉,一共六个孩子成了幸存者,他们后来去了哪,干了啥,大伙儿最想知道,可又没几个人能把这件家事说得清清楚
“杨虎城的后人,现在都在哪儿呢”?
1949年9月6号半夜,重庆松林坡枪响,杨虎城跟他二儿子拯中,还有小女儿拯贵,一块去了,那天之后,谢葆真生的四个女儿,罗佩兰生的大儿子拯民,再加上张蕙兰生的拯汉,一共六个孩子成了幸存者,他们后来去了哪,干了啥,大伙儿最想知道,可又没几个人能把这件家事说得清清楚楚。
先说大儿子杨拯民,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去玉门油矿,1957年那的原油产量是75.54万吨,离“百万吨”的目标还差一截,可那已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了。
零下三十多度的晚上,他就裹个老羊皮袄,在井架子旁边守一整夜,工人换班了,他就用雪搓搓脸接着干,后来有人问他干嘛不去省里头当个大官。
他笑笑说,“油比官大,父亲遗骨还没安葬,我往上走,心里不踏实。”1998年他病逝北京,历任玉门石油矿务局局长、陕西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其官方悼词并未使用 “循吏” 一词,官方的悼词里写的是“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奠基”。
再说女儿们。长女杨拯坤,15岁那年换了个名叫“周盼”,进了重庆的教会学校,她妈就跟她说了一句话,“把英文给学透了,以后肯定有用”。
1980年以后,她当了北京市旅游局的副局 长,主要负责国内业务,没签过国际协议,却在办公室挂了一张父亲穿军装的黑白照,同事只知道她叫“老周”。
二女儿杨拯美,8岁是跟她爸见的最后一面,就记得她爸蹲下来摸着她的头说“回来教你骑马”,这句承诺随1949年的枪声碎成玻璃碴,1954年她从人大工业经济系毕业,主动申请去甘肃。
零下二十度的天,在牧民的帐篷里搞人口普查,手指头都冻得跟馒头一样,有人想把她调回北京,她就回了一句,“干部得守规矩,光靠感情解决不了问题。”
五女儿杨拯陆的故事,听着最揪心,1958年9月25号,在新疆三塘湖突然碰上暴风雪,才22岁的她,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把地质图包得跟个小孩儿似的,自己蜷在一个石缝里。
等队友找到她的时候,睫毛上全是冰碴子,怀里的图纸却一点没坏,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就把那片地质构造命名成了“拯陆背斜”,现在都还标在石油分布图上。
到了第三代,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孙子杨瀚,1954年生的,从小他奶奶张蕙兰就叮嘱他,“在外头别提你爷爷的名字”,他有段时间都以为自己家就是个“普通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进了北外法语系。
1986年自己花钱去加拿大读传播学,后来就待在多伦多一个小出版社当编辑,2007年,他回国出了本《杨虎城大传》,手里拿着他祖母谢葆真在监狱里写的手记,他爷爷签发的军令,还有抗战那会儿抵押纽约房产买医疗物资的契约,整整三百多件东西。
在温哥华的抗战纪念会上,他用陕西口音念出他爷爷的绝笔信,“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台底下那些老华侨哭得稀里哗啦,有人问他为啥不回国当官,他还是笑笑,说,“我不为添彩,只为补白,把历史缺的那块拼图放回原位。”
今天要是去西安的杨虎城烈士陵园,再也看不见那个弯着腰擦墓碑的白发老人了,2021年9月18号,杨拯英老人走了,87岁,她生前就住在信义巷的老单元房里,水泥地,白灰墙,书桌上还摊着写了一半的《母亲谢葆真年谱》。
1998年她从陕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退休,之后的二十三年,她天天骑个自行车去档案馆,抄一份资料就回家敲进电脑里,生怕抄错了,还拿尺子压着一行一行地看,她说,“我们兄妹六个,没一个把受的苦当成炫耀的本钱,爷爷是殉国,父亲是殉志,我们只想殉职——把自己岗位守好,就是给杨家续命。”
杨家的第四代,第五代,现在散得更远了,有在北京的高校教石油地质的,有在上海的银行里做风险控制的,有留在加拿大当编辑的,也有人回了蒲城老家种苹果,他们很少聚到一块儿,就是每年9月6号那天,会各自低头看看手表,那是重庆枪响的那个时辰,没有什么公开的纪念,也没有媒体报道,就是把手头上的活儿停一分钟,好像是给历史留个安静的标记。
所以,当网上又有人问“杨虎城的后人今何在”的时候,答案其实简单得很,他们成了石油局 长,成了地质队员,成了政协的文员,成了移民加拿大的普通编辑,也成了在苹果园里擦汗的老农。
杨将军留下来的,不是门楣上那闪闪发光的光环,而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就是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自家的事过得像国家的事,名字可以改,口音可以变,护照也可以换,只要这条线没断,杨家就还在。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