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薪300元无风险?记者起底 “充场” 黑幕:个人信息都成 “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0:51 1

摘要:等你真进了那间挂着“XX传媒”招牌的办公室,才发现要交的不是简历,而是你的整张“数字脸”:身份证正反面、银行卡、手机号、人脸识别视频,甚至还要对着镜头眨眨眼、摇摇头——像在给未知的人拍“授权写真”。

“日结300,坐着玩手机就行。

看到这条招聘,99%的人先动心的不是钱,而是轻松。

等你真进了那间挂着“XX传媒”招牌的办公室,才发现要交的不是简历,而是你的整张“数字脸”:身份证正反面、银行卡、手机号、人脸识别视频,甚至还要对着镜头眨眨眼、摇摇头——像在给未知的人拍“授权写真”。

十分钟后,你拿到3张百元现金,他们拿到你全套“数字分身”。

交易完成,黑市开价:一套“四件套”800元,如果再加证券账户、数字人民币钱包,打包价直接飙到1500。

你以为是兼职,人家眼里是进货。

——这就是“充场”最新剧本,2023年11月上海警方刚端掉的6个团伙,用同款套路攒出2000万流水。

警方通报里,89名嫌疑人排成三行,像极了一张“组织架构图”:最上层号商坐在写字楼里收料,中层工作室负责“招人”,底层兼职者就是移动“物料库”。

三层之外,还有第四层——境外诈骗集团,他们花高价买走这些“干净身份”,十分钟内就能完成洗钱、诈骗、转移。

整个链条里,最不值钱的就是“你”,最贵的是“你以为没关系的那些信息”。

为什么现在“充场”越玩越贵?

因为监管在堵漏洞,黑市就要“加料”提价。

过去只办一张171虚拟卡就能交差,如今必须“三合一”:电话卡+银行卡+数字人民币钱包,必要时再送证券账户。

江苏刚判的一例里,骗子用兼职者开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走了370万诈骗款,钱包实名却是“00后大学生”。

警方调流水时,小伙还在宿舍打游戏,完全不知道自己成了“洗钱法人”。

更离谱的是,信息用途正在“跨界”。

北京一名大三学生,去年做充场赚400块,今年考研报名发现名下冒出5家“科技公司”,经营范围从“跨境电商”到“数字藏品”应有尽有。

工商局窗口告诉他:想注销,先得证明“不是你办的”。

他跑了6个月,还在“证明我妈是我妈”式循环里。

浙江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2023年专门给“充场受害者”开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47起案件里,超七成是大学生,平均涉案年龄21岁。

很多人以为“我只是办张卡,又没参与诈骗,抓不到我”。

司法解释早把这条缝堵死:只要出借账户里诈骗流水超过20万,就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

量刑表写得很清楚:三年以下,还要罚金。

上海案子里,一名兼职者名下银行卡走了198万,法院最后判了十个月,罚金两万。

赚300,罚两万,再丢自由十个月,性价比自己算。

有人反问:平台不管吗?

管,但黑话更新比系统快。

BOSS直聘、58同城已经把“充场”设为敏感词,可招聘信息里出现的是“观众充场”“APP体验官”“直播互动员”。

加个空格、换个谐音,算法就认不出。

工信部10月起给170/171号段做“二次实人认证”,号商立刻转向“192”新号段,照样秒开。

猫鼠游戏里,老鼠永远先跑一步,普通人能做的是别进笼子。

怎么判断是不是“充场”陷阱?

记住三句话:

要你先办卡再给钱,跑;

要你把银行卡、U盾、电话卡一起交,跑;

要你对镜头做眨眼、张嘴、点头“三件套”,跑。

真遇到说不清的兼职,花两分钟上工信部“一证通查”,一查就知道自己名下有几张卡;再花三分钟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把“来电预警”打开,诈骗电话打进来会自己弹红屏。

已经误闯的,立刻走两条路:

第一,把涉案银行卡流水打印出来,去派出所备案,证明自己没分钱;

第二,同时向网信办“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和央行“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双通道投诉,把信息被盗用记录锁死,后续出事能留证据。

最后提醒一句:数字时代,你的脸、指纹、签字就是“隐形资产”,别人拿它开公司、贷款、洗钱,账单却甩在你名下。

300块卖掉的是身份,也是未来。

下次再看到“坐着赚钱”的招聘,先问自己:我的数字脸,只值300吗?

来源:富足微风一点号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