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号下午五点,公司茶水间的空调还在吱呀运转,两个同事的语音外放里突然蹦出“她升职这么快不正常”。
11月14号下午五点,公司茶水间的空调还在吱呀运转,两个同事的语音外放里突然蹦出“她升职这么快不正常”。
这句半开玩笑的吐槽,像滚烫的电烙铁贴在许多人耳膜上。
下班前,群里就传开了“法务部老赵被匿名信举报”的小作文——时间点掐得刚巧,人社部刚在两周前更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配套细则,把“利用职权制造性暗示”写进了性骚扰清单,HR们还没来得及把培训材料改完,火就先烧到了自己楼。
老赵的瓜还没凉,上海某大厂女总监被拍深夜携男实习生上车的事又冲到同城热搜。
评论第一高赞说,“这不是谈恋爱,这是拿KPI换爱情”。
看似戏谑,却戳中了一个刚变硬的现实: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职权交易式”关系一旦举证成立,可以按照强奸罪思路追责,不再只是道德口水仗。
也就是说,过去一句“你情我愿”就能堵住的风口,现在得交实打实的证据了——监控、聊天记录、审批签名、绩效打分,样样都算呈堂供词。
很多人没注意到,去年一年北京、深圳、杭州三家互联网公司的性骚扰举报量各涨了15%左右,可真正走司法程序的不过个位数。
不是大家忽然变圣母,而是新法把举证义务掰开揉碎:企业必须建内部投诉渠道,48小时要给出书面反馈,三个月内必须完成调查,否则公司领罚单,最高能开到50万。
换句话说,公司怕赔钱,员工才敢张嘴。
一位劳动法律师在播客里苦笑:过去是受害人单打独斗,现在则是单位先被推上火线——帮不帮我,先得看老板屁股干不干净。
更微妙的是代际观念。
上周《人物》杂志做了个街采,90后受访者里七成以上认为“职场潜规则属于高压红线,再熟也不能碰”,80、70后却超过半数表示“看本事,也看自愿”。
这组数据并不只是代沟,背后是新媒体把灰色地带照得雪亮:短视频里一段3秒的牵手画面就能让CEO下课,热搜标签挂六小时,市值蒸发10亿,比任何道德讲堂都管用。
咨询公司跟进的数据显示,2023年“职场关系焦虑”词条在心理咨询平台翻了40%,理由多是“担心被拍照、被录屏、被匿名贴”。
说到底,大家不是突然变保守,而是学会用法律和手机镜头给自己买双重保险。
茶水间里那句调侃老赵的玩笑刚被传出,就立刻有人提醒“别乱截屏,侵权”。
你看,新法不仅管老板,也管同事——八卦可以,越界就吃官司。
人情味没减少,只是边界从模糊的道德感,落成了可点击的举报按钮。
下班后,办公楼门口依旧排着网约车,雨刷一下一下抹去玻璃上的霓虹。
有人边走边刷手机,热搜又换了新剧cp。
没人敢确定下一个出现在私信里的会不会是自己部门的名字,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再把“潜规则”当成茶余饭后的无伤梗,恐怕先要问问钱包赔不赔得起。
来源:敏锐百灵鸟svQI5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