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当四个“小伙伴”组队——苏联成立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9:00 1

摘要:1922年12月的莫斯科特别冷,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厅里却暖烘烘的——二十多个穿着皮大衣的人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攥着文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拍着桌子说“就该这么办”,有人笑着点头,最后全体举手投票时,连窗外的雪好像都停了——这一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

1922年12月的莫斯科特别冷,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厅里却暖烘烘的——二十多个穿着皮大衣的人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攥着文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拍着桌子说“就该这么办”,有人笑着点头,最后全体举手投票时,连窗外的雪好像都停了——这一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后来全世界都知道的“苏联”,正式诞生了。说起来,苏联的成立可不是“突然凑局”,更像一群“共过患难的朋友”,终于决定搭伙过日子。

要讲清楚这事,得先倒回几年。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当时周边还有好几个“邻居”:乌克兰在打退德国军队后,成立了自己的苏维埃共和国;白俄罗斯也赶走了外国干涉军,建起了工农政权;外高加索地区(现在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一带)则凑成了“外高加索联邦”。这几个政权就像散落在东欧平原上的“小家庭”,各自种粮、办工厂,却都面临同一个难题——外面有西方各国的封锁,里面要恢复战争后的烂摊子,单个“家庭”根本扛不住。

比如乌克兰有大片麦田,是有名的“欧洲粮仓”,可战后农具不够,收了粮食也运不出去;俄罗斯有工厂,能造机器,却缺乌克兰的粮食和外高加索的石油;白俄罗斯有丰富的木材,却没能力单独修铁路把木材运到其他地方。就像组队打游戏,有人擅长“输出”,有人擅长“补给”,单独打副本总失败,组队才能通关。

最先看出“组队好处”的是列宁。1922年夏天,他专门写了封信,跟几个共和国的领导人说:“咱们别再各干各的了,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联盟吧!但有一条——谁都不能欺负谁,每个共和国都能自己管自己的事,比如教自己的语言、过自己的节日,只有遇到大事(比如对外谈判、修跨共和国的铁路),咱们再一起商量。”

这话说到了大家心坎里。之前有人担心“联合了会被俄罗斯吞并”,比如乌克兰人怕以后不能说乌克兰语,外高加索人怕自己的石油被抢走。但列宁的“平等联合”原则,就像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联盟不是“老大管小弟”,而是“兄弟互助”。

接下来的几个月,几个共和国的代表开了好几次会,一起商量联盟的“家规”:联盟要有统一的货币,这样大家做生意不用换钱;要有统一的军队,这样遇到外敌能一起抵抗;但每个共和国都有自己的政府,管本地的教育、医疗和农业。就像一个大家庭,爸妈管家里的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孩子们可以自己管零花钱怎么花、周末去哪玩。

1922年12月30日,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当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的代表一起走上台,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会场里掌声响了足足十分钟。有人举着红旗欢呼,有人激动得抹眼泪——他们都记得,几年前还在跟外国军队、反革命势力打仗,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能保护自己、让日子变好的“大联盟”。

联盟成立后,变化来得特别快。统一的铁路修起来了,乌克兰的粮食顺着铁路运到俄罗斯的工厂,工人再也不用饿肚子;俄罗斯的机器运到乌克兰,农民用上了新的播种机,粮食产量一下子涨了不少;外高加索的石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地,工厂的机器转得更快了。就连普通人的生活也变了——以前去其他共和国要办繁琐的手续,现在拿着联盟的身份证就能自由往来;学校里,除了教俄语,也会教本地语言,孩子们既能唱俄罗斯的民歌,也能跳乌克兰的民间舞。

在国际上,苏联的成立也让西方各国“刮目相看”。之前他们总觉得这些苏维埃政权是“散沙”,好欺负,可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大块头”,有统一的军队和经济,再想封锁、干涉就难多了。没过多久,周边的芬兰、波兰等国,都主动跑来跟苏联建交——毕竟谁也不想得罪一个“团结的邻居”。

其实,苏联的成立不是“强制捆绑”,而是“顺势而为”。它就像把几颗单独的种子,种进了同一片土壤,一起吸收养分,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这棵树后来经历了二战的炮火,也创造了航天、工业的奇迹,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1922年那个冬天,四个“小伙伴”决定“搭伙过日子”的瞬间——它证明了“团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让弱小变强大、让困境变坦途的真正力量。#苏联的成立。

来源:笑哈哈一点号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