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则预言竟能掀起如此惊涛骇浪,让无数人陷入恐慌的漩涡。近期,有关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 “末日预言”,在港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如海啸般的恐慌情绪,民众的反应令人瞠目结舌,而这背后的真相与理性思考,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则预言竟能掀起如此惊涛骇浪,让无数人陷入恐慌的漩涡。近期,有关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 “末日预言”,在港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如海啸般的恐慌情绪,民众的反应令人瞠目结舌,而这背后的真相与理性思考,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2025 年 1 月,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上调了南海海槽未来 30 年内发生 8 至 9 级 “巨大地震” 的概率,这一消息本就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而真正让恐慌情绪呈燎原之势的,是一本出版于 1999 年的预言漫画 ——《我所看见的未来》。作者龙树谅宣称通过预知梦看到日本将发生地震及海啸,甚至描绘出一片陆地从海底升起连接日本、台湾、香港和菲律宾的惊悚画面,并笃定地预言灾难将在 2025 年 7 月 5 日凌晨 5 时降临。由于龙树谅曾被传 “精准预测”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这个预言日期瞬间被港台网友奉为 “末日审判日”。
一时间,社交媒体上相关末日群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Facebook 群组 “日本预言:我所看见的未来” 成员迅速突破 25 万人,群内按地区划分聊天室,大家热烈讨论着 “如何逃过死劫”,细致规划 “登山避难路线”。部分市民已然开始行动,大量购入白米、即食面、罐头食品、军用压缩干粮等物资,还配备了饮用水过滤器、露营装备、保暖锡箔纸和应急药物,甚至有人准备了手摇发电机、显示瓦数的充电线、油灯、收音机以及自动充气救生圈等 “末日求生” 装备。网购平台也趁机推出 “末日应急包” 大肆促销,露营装备销量激增。
从科学角度来看,日本政府上调地震风险评估,确实表明南海海槽区域地质活动进入活跃期,能量积累达到临界点,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增大。但这并不等同于 2025 年 7 月 5 日就会发生毁灭性灾难。虽然龙树谅的漫画预言看似 “命中” 过往一些事件,但所谓的 “精准预测” 存在诸多争议,比如 1981 年横滨海啸和 1991 年富士山喷发的预言至今并未实现。而且从实际地理环境分析,若日本南海海槽发生 9.1 级浅层地震,香港虽可能受海啸影响,但香港地处珠江口外海,复杂的海岸线与众多岛礁形成天然屏障,加之南海海域水深较浅,海啸波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大幅削弱。2011 年日本东北部 9.0 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抵达香港时,就仅造成轻微水位异常。并且,香港已建立起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能提前数小时发布预警,为居民疏散争取宝贵时间。
面对这场疯狂的恐慌,专家们纷纷站出来呼吁民众保持理性。香港飞碟学会总干事司徒以 2012 年玛雅预言 “世界末日” 为例,当年预言未成真,现实中的日月星辰依旧如常运转。他强调香港发生大灾难的概率 “极微”,民众如此囤积物资完全是 “过度恐慌”。与其盲目担忧末日预言,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真正威胁地球的,或许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污染。
尽管专家苦口婆心,但仍有部分民众选择 “有备无患”。大埔居民陈先生在缅甸发生 7.7 级地震后,便深信龙树谅的预言,购置大量物资,打算地震发生时带家人登山避难,还自我调侃 “没发生就当日常储备,不会浪费”。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在面对未知灾难预言时的复杂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依靠科学知识,保持理性判断,而不是被没有科学依据的预言牵着鼻子走,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之中。这场 “末日预言” 引发的恐慌闹剧,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也为我们敲响了理性对待信息、重视科学的警钟。你对这场恐慌有什么看法呢?
来源:麒麟第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