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离婚回家务农8年 贷款买下200亩荒地,如今村民排队要她教技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07:48 4

摘要:我家小闺女回来那天,村口的白杨树刚抽出新芽。她拖着个行李箱,脸色不好看,眼睛肿得像桃子。

我家小闺女回来那天,村口的白杨树刚抽出新芽。她拖着个行李箱,脸色不好看,眼睛肿得像桃子。

那时候我跟她妈正在地里栽秧苗,听说闺女回来了,她妈连鞋都顾不上换,穿着沾满泥巴的胶鞋就往家赶。我慢一步,先摘了地头那几个西红柿,个头不大,但掰开来还挺香。

“闺女回来了?”

隔壁李大妈隔着矮墙,头上搭着条白毛巾,擦了把汗,顺手递给我一根黄瓜。

“听说了,城里日子不好过啊。”

我没接话,把黄瓜揣兜里,蹬上自行车就回家了。

闺女敏敏坐在院子里,木头凳子还是她小时候我打的那个,稍微歪了点,垫着一本去年的农历。她妈在厨房忙活,锅里的响声夹杂着油烟,敏敏的脸庞在袅袅炊烟中有些恍惚。

我没问她为啥回来,也没提她那个在保险公司做业务的前夫。只是把手里的西红柿和兜里的黄瓜放桌上,然后搬出另一张凳子坐下,给自己点了根烟。

“爸,咱家那块地后面,还荒着呢?”

这是敏敏回来说的第一句话。

我手抖了下,烟灰掉在裤子上,留下一个小黑点。

“荒着呢,光秃秃一片,连野草都懒得长。”

那片地是村东头最贫瘠的一块,连年干旱,土质板结,村里人都嫌麻烦,撂荒好几年了。只有几棵歪脖子树站在那里,像是被人遗忘的哨兵。

“我想租下来。”

这话一出,院子里的蝉鸣都停了一拍。

厨房里她妈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锅铲,眼睛瞪得比锅还圆:“你瞎说啥呢?”

敏敏没看她妈,只是直勾勾地盯着我:“爸,我想试试。”

我深吸一口烟,看了看她红肿的眼睛和倔强的嘴角,知道这孩子拿定了主意。

“回来就好好歇着,过几天再说。”我只能这么应付过去。

晚上,当敏敏睡下后,我和她妈躺在床上,听蚊子嗡嗡地绕着老旧的电风扇打转,忍不住谈起了这事。

“这孩子咋想的?在城里教了几年书,手都没沾过土,现在要来种地?”她妈翻了个身,床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随她去吧,”我叹了口气,“反正那地也没人要,说不定折腾几天就不想弄了。”

我错了。敏敏比我想象的还要固执。

第二天一早,我家老门框上那个掉了漆的门铃就被摁响了。我打开门,看见村支书老赵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个卷起来的本子。

“听说你闺女要租地?”

这消息传得真快,我心里暗想。

“她刚回来,说着玩的。”

老赵眯起眼睛笑了笑:“今早敏敏六点就到村委会找我,把租地合同都拟好了。这孩子,是真想干啊。”

我一下子愣住了。

合同是租的,但敏敏实际上是想买那片地的承包权。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有那套小城市离婚分得的房子卖了的钱,加起来刚够买下200亩荒地的承包权。

“你一个人,能折腾得动200亩?”我问她。

敏敏抿着嘴唇,脸上有种我从未见过的坚定:“试试吧。”

就这样,我闺女在村里开始了她的”疯狂计划”。

敏敏第一步就把大家伙吓了一跳——她用剩下的钱贷了款,买了台小型拖拉机。

村东头的荒地多年没人碰过,土硬得像石头。敏敏开着那台橙色的小拖拉机,戴着顶草帽,一个人在烈日下来回碾压。有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去看她,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团尘土在荒地上移动。

那个夏天特别热,知了叫得震天响,树叶都蔫了,耷拉着脑袋。我带着凉水去看她,发现她的胳膊都晒脱皮了。

“回家歇歇吧,”我递给她水壶,“天热着呢。”

敏敏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爸,你看这个。”

那是一张图,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圈圈,还有好多我看不懂的英文。

“这是什么?”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敏敏喝了口水,兴奋地说,“就是省水又高效的灌溉方式。爸,我研究了这片地,问题不是土质太差,而是缺水!”

我一头雾水地看着那张图,只见到复杂的线条和箭头。

“你从哪学来这些?”

“网上啊,还有我这几年也没闲着,考了农业技术员证书。”敏敏笑了笑,脸上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这才知道,敏敏在还在城里教书的时候,周末就跑去市农科所旁听课程。她那个时候就在准备了,只是没跟家里说。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开始,大家只是笑话她,说城里回来的姑娘,娇气,玩不了几天就会放弃。特别是看到她买了那么贵的设备,大家都摇头,说敏敏是在烧钱。

那年秋天,我和村里几个老头子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乘凉,聊起敏敏的事。

“老田家闺女这是钱多烧的?那地都荒十几年了,就她一个人,能整出啥名堂?”隔壁王老头嗑着瓜子,眼角的皱纹里全是怀疑。

“年轻人有冲劲嘛,”老李搓着手笑道,“不过也是,那片地,我家大儿子想要都不要,说是费力不讨好。”

我低头摸出烟来,一根接一根地抽,没吭声。

其实,在心里,我也不太相信敏敏能成功。但我看到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个破包,里面装满了各种书和设备说明书,晚上回来时满身泥土、汗水和疲惫,却眼里闪着光。

那种光,让我想起她小时候考上镇里重点中学的样子。

第一年,敏敏几乎没什么收获。她种的蔬菜有一大半都长得不够理想。有一次下了场大雨,差点把她的滴灌设备冲坏,我去帮她抢修,看见她蹲在泥水里,衣服湿透了,却在仔细检查每一根管道。

“行不行啊?”我问她。

“行,”她头也不抬,“今年是试验阶段,明年就好了。”

我心里打鼓,但没再说什么。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敏敏是城里待惯了,想不开,折腾这个干啥。有人说这是嫁不出去了,回来种地解闷。还有人说她离婚伤心,想找点事情忘记痛苦。

传言传到敏敏耳朵里,她只是笑笑:“随他们说去吧。”

第二年春天,变化开始出现了。

敏敏的地里,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破土而出,嫩绿嫩绿的。她不种常规的水稻小麦,而是选择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有机蔬菜和水果。她那片荒地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有大棚,有露天的,还有一小块实验田。

她把从农科所学来的技术全用上了——滴灌系统、有机肥料、病虫害综合防治……

有天早上,我骑车去地里帮她干活,远远就看见一个陌生的身影。走近了才发现是村西头的老张,他正蹲在敏敏的大棚前,眯着眼睛研究那些管道。

“这东西真能省水?”老张问。

敏敏点点头:“省三分之二呢,而且水直接送到根部,植物长得更好。”

老张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那个…你这技术,能不能教我点?”

敏敏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当然可以。”

这是第一个来学技术的村民。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

敏敏的200亩地,居然真的有模有样了。春天种下的蔬菜长势喜人,她还尝试着种了些小水果,应季的草莓、樱桃番茄、小黄瓜,个个水灵灵的。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地来找敏敏”取经”。

一开始是零零散散几个人,后来简直成了小型讲座。敏敏索性在地头搭了个简易棚子,里面放了块旧黑板,那是从废弃的乡村学校淘来的,边角已经缺了一块,她用胶带粘住了。

每到周末,总有七八个村民坐在那里,听敏敏讲解新技术。

我有次路过,就停下来听了会儿。只见敏敏拿着根树枝当教鞭,在黑板上画着什么,嘴里讲得头头是道。

“大伯,您家的地是偏碱性的,不适合种这种菜苔,可以试试耐碱的品种。我这里有几包种子,您拿去试试…”

“三婶,您的西红柿长势不好,可能是缺钙了,我教您一个简单的方法…”

那些曾经笑话她的村民,现在都认真地听她讲课,还拿着小本子记笔记。

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骄傲,但也有点担心。

“你这么教他们,不怕竞争吗?”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

敏敏正在检查一株番茄的长势,头也不抬地说:“爸,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咱家那个收音机吗?”

我点点头。那是台旧收音机,我省吃俭用买的,每天晚上我们全家都围着它听广播。

“记得那个台上,有个农业节目的主持人说过,农民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敏敏直起腰来,眼睛亮亮的,“大家都能种好,价格才能稳定,市场才能做大。”

我听了半天,才明白她的意思。

“你这是打算当村农业技术员啊?”我笑道。

敏敏摇摇头:“我只是做了喜欢的事。”

这话让我心里一动。之前我总觉得敏敏回乡种地是被逼无奈,现在看她这样子,倒更像是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敏敏的地越来越有名了,不光村里人来,连邻村的也慕名而来。有次下午,我骑车路过敏敏的地,居然看见一辆挂着市里牌照的车停在路边。

原来是市农业局的人闻讯来参观。敏敏的滴灌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邀请她去县里做经验分享。

那天晚上,敏敏回来得很晚,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

“爸,农业局要扶持我,说我这是’科技兴农’的好典型!”

她妈在厨房端出一盘刚炒好的青椒土豆丝,闻言笑道:“早就说你有出息,你爸还不信。”

我被说得脸一红,讪讪地夹了块土豆塞嘴里。

敏敏的地,真的成了村里的”示范田”。每到农忙季节,总有一群人排队等着向她请教。她也不藏私,有问必答,甚至主动上门帮村民解决种植难题。

当然,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就在去年,隔壁村的一个年轻人,仗着自己在外面读过几年书,看不起敏敏这种”回乡创业”的。

“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种几亩菜吗?”那小伙子嘴上不饶人,“要我说,在城里混不下去,才回来种地。”

敏敏没生气,只是笑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

几个月后,那小伙子的爹悄悄来找敏敏,原来他家的麦子得了病,眼看一季收成要泡汤。敏敏二话不说,带上工具就去看了,还拿出自己珍藏的特效药,帮他们把病情控制住了。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敏敏的闲话。

你可能要问,敏敏这八年来,一直单着?

说来也怪,刚开始两年,村里媒婆没少往我家跑,说是给敏敏介绍对象。都被敏敏婉拒了。

“爸,我现在只想把地搞好。”她总这么说。

她妈着急,念叨着”女人总要找个依靠”,敏敏却笑着说:“我靠自己不行吗?”

直到去年,事情有了变化。

敏敏的有机蔬菜供应链做大了,不光卖给市里的超市,还和几家高档餐厅签了长期合同。那些餐厅对食材品质要求极高,敏敏的菜刚好符合标准。

有一天,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了我家门口。来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副眼镜,衣着朴素但很整洁。

“您好,我找敏敏。”他礼貌地说。

敏敏正好回家拿东西,听见声音从屋里出来,看见那人,明显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红晕。

“李教授,您怎么来了?”

原来这位李教授是市农业大学的老师,经常指导敏敏的种植技术,两人早有联系。

“来看看你的新品种种得怎么样了。”他笑着说。

敏敏赶紧招呼他坐,给他倒茶。我和她妈坐在一旁,看着他们说话。那李教授说起农业知识头头是道,敏敏也不甘示弱,两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宛如忘了我们的存在。

茶杯里的水都凉了,他们还沉浸在交谈中。

她妈踢了我一脚,使了个眼色。我心领神会,找了个借口,拉着她妈出去”散步”了。

从那以后,李教授来得越来越勤。他不光来看地,还经常带着新书、新资料给敏敏。有时候两人一整天泡在地里,研究新的种植方法。

村里人又开始议论纷纷,这回是打趣的多。

“你闺女这是要嫁大学教授了?”村口王大娘挑着水,冲我挤眉弄眼。

我假装没听见,心里却在盘算着。李教授人不错,对敏敏也好,就是不知道敏敏心里怎么想的。

一天晚上,我忍不住问她:“那个李教授,你觉得咋样?”

敏敏正在看一本厚厚的农业杂志,听我这么问,抬起头来:“挺好的啊,他教了我很多东西。”

“我是说……”我吞吞吐吐。

敏敏明白了我的意思,脸一下子红了:“爸!我们就是工作关系!”

“哦,工作关系啊,”我故意拖长声音,“那他干嘛送你花?”

敏敏一惊:“您怎么知道?”

“哈!”我得意地笑了,“你自己承认了吧!”

敏敏这才发现上当了,气得拿书打我,我们父女俩笑作一团。

后来的事,大家也能猜到了。敏敏和李教授确实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们说暂时不结婚,要先把农业示范基地建好。

今年春天,县里来人,说要把敏敏的地发展成”农业科技示范园”,还要建个培训中心,让更多村民来学习新技术。

敏敏的脸上,终于有了真正的笑容。不是那种强撑的、倔强的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村口的老槐树下,我和几个老伙计又聚在一起乘凉。王老头嚼着槟榔,笑着说:“老田,你闺女可真有出息,现在人家排队等着她教技术呢!”

“是啊,”老李也跟着附和,“谁能想到呢?之前大家伙儿还笑话她傻,现在人家成了咱村的骄傲!”

我笑而不语,看着远处那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绿意盎然。

敏敏回家八年了,我从没问过她当初为什么离婚,她也没主动提起。但我知道,那段不幸的婚姻没有毁掉她,反而让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昨天,她坐在院子里那个木头凳子上,敲着她的笔记本电脑,嘴角含笑。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她在写一本书,书名叫《荒地变形记》。

“写这个干啥?”我问。

敏敏抬头看我,眼里闪着光:“爸,我想把我这几年的经验写下来,让更多像我一样回乡创业的人少走弯路。”

我突然想起八年前,她刚回来那天。那时她眼睛红肿,却倔强地说要租下那片荒地。

“闺女,”我忍不住问,“你后悔过吗?”

敏敏放下电脑,看着远处的田野,夕阳把她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色。

“爸,你知道吗?城里人总以为回乡是种失败,可我觉得,回归土地,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晚风吹过,院子里那棵老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她鼓掌。

今天上午,又有一群村民排队在敏敏的示范田前等着她讲解新技术。我站在远处看着,突然觉得,这可能就是她的使命吧——把荒芜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把落后的乡村带向富裕的未来。

敏敏站在田埂上,阳光穿过她微微卷起的发梢,那一刻,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己女儿脸上的皱纹。

但那又怎样呢?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明亮。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