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在山顶挖了一个水池,然后什么都不做,任它风吹日晒、雨水灌满,时间一晃过去100年,里面会不会奇迹般地出现几条鱼?没有人放养、没有鱼苗运输,也没有溪水相连,这种“凭空长出鱼”的事,到底有没有可能?
如果你在山顶挖了一个水池,然后什么都不做,任它风吹日晒、雨水灌满,时间一晃过去100年,里面会不会奇迹般地出现几条鱼?没有人放养、没有鱼苗运输,也没有溪水相连,这种“凭空长出鱼”的事,到底有没有可能?
100年的时间足够长,水塘能否保水不是问题。关键是:鱼从哪来?
鱼不是自带生成的“NPC”,它们需要来源。最直接的可能性是:通过外部水体的连通迁入。
但如果我们设定这是一个“孤立水体”——也就是这个水塘不与任何河流、溪水直接相连,那么鱼类通过主动游入的方式就可以排除了。像鲤鱼、鲫鱼这样的淡水鱼,哪怕在洪水季节也很难逆流而上几百米山坡,更别说越过干地。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鸟类带来的?
确实,有一些关于“鸟类将鱼卵带入水体”的传闻广泛流传,比如说鱼卵黏在鸟的脚上,或者鸟吃了鱼卵、未消化完就排进了水里。
但科学研究对此非常审慎。例如匈牙利科研团队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喂食鸭子含有胚胎的鱼卵,结果发现,只有不到0.2%的鱼卵能在排泄后继续发育。
这意味着,虽然可能性存在,但成功率极低,而且受限于鱼卵的类型(必须是耐干、耐酸的硬壳卵)和鸟类的活动路径。
现实中,这种机制更常见于青蛙、蜗牛、浮游动物的传播,而鱼类的“鸟带入”路径几乎微乎其微。你可以想象成买彩票:你确实买了,但中头奖的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
有,这种事不是只存在于想象里,只是非常非常罕见。最经典的一类案例,出现在非洲的季节性雨水洼地。比如东非草原上的火山洼地,雨季到来时形成临时湖泊,过不了几个月,就能看到里面游动的小鱼。
这些鱼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来自地下沉睡的鱼卵。非洲肺鱼就是这种“时间胶囊型”物种的代表。它们在旱季将受精卵埋入泥土深处,进入类似休眠状态,抗缺氧、抗干旱能力极强。等到下一次水体形成,卵才孵化,鱼苗重新“上线”。
这种机制叫做胚胎滞育,可以让鱼类在极端环境中“穿越时间”。
但这类生物适应的是热带、半干旱气候,且往往是“原生物种自己创造的休眠策略”。你在山上人工挖的水塘,如果此前并无鱼类栖息史,就不会有这种“泥巴里的遗传存货”。
更何况,大多数常见鱼类(如鲫鱼、鲤鱼、罗非鱼)都不具备这种极端休眠能力,它们的受精卵需要持续湿润、含氧的环境才能孵化。
所以,如果你在中国的秦岭、四川、云南、甚至东北的山顶挖一个新水塘,附近没有鱼类栖息地,也没有洪水冲刷、鸟类传播等特殊条件,那300年过去,它仍有可能长满水草、蛙鸣四起,但鱼——大概率是不会“凭空”出现的。
即使没有鱼,这个水塘也不会是死水。从第一场雨水落下的那一刻起,微生物、藻类、浮游植物就会开始在水中繁衍。几个月后,蚊子幼虫、枝角类、轮虫、浮萍都会陆续出现。它们可能来自空气中的孢子、鸟类脚上的泥巴,甚至来自吹过的风。
几年之内,青蛙、蝌蚪、水蜈蚣、蜻蜓幼虫等“先锋物种”会逐渐占据水体。等到几十年后,水池周围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湿地生态系统,有水草、有虫、有蛙、有鸟,甚至出现小型食肉昆虫,构成初步的“生态链”。
但鱼类这个环节,始终缺位。因为相比浮游生物或两栖动物,鱼类需要的迁移距离更大、生命周期更复杂、对水质要求更高。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后一环”,也是最难自发建立的一环。
所以,除非未来出现极端气候事件,比如一次百年一遇的暴雨将山下溪流的鱼冲上山,或者某种具有极强环境适应性的鱼类通过鸟类、动物甚至人类“偶然带入”,否则,这个水塘将会是一个没有鱼、却高度繁荣的“非鱼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角度看,这样的系统并不缺失什么,它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演化路径。鱼不是天生属于水的,它们的到来,往往是一次漫长旅程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来源:半解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