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炮轰英国军舰,解放军冲到深圳河边,毛主席却下令不许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3:02 1

摘要:英国人大概觉得,中国的长江就是他们家后院的游泳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英国人大概觉得,中国的长江就是他们家后院的游泳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种想法,他们抱了一百年。

直到1949年4月20号,他们才发现,泳池不但换了主人,岸边还架起了大炮。

那天,一艘叫“紫石英号”的英国军舰,挂着米字旗,大摇大摆地就开进了长江下游。

当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正枕戈待旦,准备发动渡江战役,整个江面都是前线。

解放军的岸防哨所一遍遍打旗语、亮信号,意思很明白:这是战区,马上退出去。

可“紫石英号”上的英国人压根没当回事,继续往前拱,甚至把炮衣都给揭了,炮口对准了解放军的阵地。

他们想沿用老规矩,用武力恫吓来“自由航行”。

他们没想到,规矩已经变了。

解放军三野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阵地上,指挥员下了死命令。

顷刻之间,几十门大炮同时怒吼,炮弹拖着火光,成群地扑向那艘灰色的军舰。

英国人被打懵了,“紫石英号”的舰桥、航海室、发报室接连中弹,舰长当场重伤,很快就死了。

军舰瞬间失控,在江面上打着转,一头扎进了浅滩里动弹不得。

长江上的这一通炮火,打得不只是一艘船,更是打碎了一个旧时代的幻梦。

这背后,是毛泽东早已定下的方针:先把自家屋子收拾利索了,再看谁是客,谁是匪。

要弄懂长江这顿炮为什么打得这么理直气壮,得先把时间往前倒几个月,看看北平城里发生的一件事。

1949年初,傅作义将军选择了和平,北平这座古都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里。

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队伍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全城百姓夹道欢迎。

当队伍走到一个叫东交民巷的地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地方邪门,不足两公里长,却是扎在中国人心口快五十年的钉子。

自打1901年签了那个屈辱的《辛丑条约》,东交民巷就成了“使馆界”,说白了就是国中之国。

各国在这里派驻军队,修筑工事,中国的法律在这儿不算数,中国的军队和警察,禁止入内。

自己的首都,自己的人却成了二等公民。

这种窝囊气,中国人受了太久。

解放军入城前,毛主席就这事儿专门下了一道命令,斩钉截铁:入城部队,必须从东交民巷穿过去!

就是要从那些外国使馆的眼皮子底下走过去。

那天,解放军的坦克、炮车、卡车和成千上万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昂首挺胸地开进了这条曾经中国人不得进入的街道。

那些以往在中国官员面前趾高气扬的外国外交官们,一个个躲在窗户后面,悄悄拉开窗帘往外看。

他们看到的是一支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的军队,这和他们印象里任何一支旧中国的军队都完全不同。

这一走,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用脚步丈量主权,用行动宣告:这片土地,现在姓“中”了。

毛主席后来对来访的苏共代表米高扬解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就用了个大白话的比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要把国内帝国主义留下的那点特权、那点势力,不管是军事的、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全都扫地出门。

解放军走过东交民巷,就是这大扫除的第一步,一次象征性的清理。

如果说走过东交民巷是拿起扫帚,那炮击“紫石英号”就是打开高压水枪,对着最顽固的污渍猛冲。

英国人挨了打,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听劝告闯入战区,而是觉得丢了面子。

消息传回伦敦,英国议会炸了锅。

前首相丘吉尔,那个老牌帝国主义者,在议会里咆哮,嚷嚷着要派两艘航空母舰来远东,“实行武力报复”。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打你可以,你打我不行。

他们还活在一百年前,以为几艘军舰就能让中国低头。

面对这种叫嚣,毛主席亲自为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了一份声明。

这份声明的口气,硬得像石头:“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凭什么把军舰开进来?

没有这个权利!”

声明里把道理掰得清清楚楚,是英国军舰先开炮挑衅,我军才被迫还击。

最后更是直接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这份声明通过电波传遍世界,让那些还做着帝国旧梦的西方政客们彻底清醒了。

他们发现,这个新政权,软硬不吃,而且逻辑清晰,底气十足。

它不再用卑躬屈膝的外交辞令,而是直接用你听得懂的方式跟你对话。

你讲道理,我跟你讲道理;你亮拳头,我的炮弹比你的拳头更硬。

这事还没完。

英国人还想耍花招,派了另一艘军舰“伴侣号”想冲进来救“紫石英号”,结果被解放军一顿炮火又给打了回去,狼狈逃窜。

僵持了几个月,解放军大军已经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整个南中国都传檄而定。

这时候,再跟一艘搁浅的破船较劲,已经没那么大意思了。

于是,我军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紫石英号”周边的监视。

这艘当初不可一世的军舰,终于在一个漆黑的雨夜,偷偷升起已经降下的锚,像个小偷一样,夹着尾巴溜出了长江口。

英国政府对这次“胜利大逃亡”大肆吹嘘,但明眼人都知道,大英帝国的炮舰,是在中国军队的默许下才得以逃脱的。

从此以后,那些天天叫嚷着让新中国偿还晚清政府欠下的各种赔款的声音,也小了下去。

连英国皇家海军的面子都敢不给,谁还指望这个政权会认那些老掉牙的烂账?

硬的敢碰,但不是一味地硬碰硬。

在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毛主席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和眼光,那就是香港。

1949年10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先头部队,一路打到了深圳河边,对面就是香港。

当时的香港,英国人手里没多少兵力,解放军只要一个冲锋,收复香港可以说是探囊取物。

很多将士都摩拳擦掌,准备一鼓作气,洗刷百年国耻。

然而,来自北京的命令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部队停止前进,就地驻防。

这不是胆怯,而是极为高明的战略算计。

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外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锁和禁运,想买点东西都买不进来。

而香港,在英国人治下,是一个自由港,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唯一没有被堵死的窗口。

如果当时强行收回香港,收回来的很可能是一个被彻底封死的死港,对新中国的建设没有半点好处。

但如果暂时不动它,让它继续当那个窗口,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新中国急需的药品、技术、设备、资金和信息,都可以通过香港这个特殊的渠道进来。

为了民族的长远发展,暂时忍耐一下主权上的不完美,是值得的。

这盘大棋,毛主席一直看到了几十年后。

1974年,他在长沙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

谈话间,他貌似随意地问起香港的租约什么时候到期。

希思回答说是1997年。

毛主席听后,伸出手指了指自己和在场的周恩来等人,平静地对希思说:“到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

这是年轻人的事情了。”

这话听着平淡,背后的自信却力透纸背。

他已经预见到,只要中国按照自己的步子走下去,不断发展壮大,到了1997年,香港的回归就是一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

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为这个国家打下独立自主的根基,把“屋子”打扫干净。

至于后面怎么“请客”,怎么收回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相信后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实力去完成。

从北京东交民巷的铁蹄铮铮,到长江江面的炮声隆隆,再到深圳河畔的引而不发,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用一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把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重新立了起来。

1997年7月1日零点,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升起,英国的“查塔姆”号军舰作为最后一艘撤离的英军舰艇,在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缓缓驶离。

这一次,它没有鸣响礼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岸防部队,也没有为它鸣炮送行。

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的声明——评英国“紫石英号”事件》。

[英] 劳伦斯·厄尔(Lawrence Earl),《The Yangtze Incident: The Story of H.M.S. Amethyst》。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

[英] 珀西·克拉多克(Percy Cradock),《Experiences of China》。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善良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