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季雨水增多、气温还未完全降低,蚊虫活动仍较为活跃,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也不能放松警惕。这种急性传染病虽多数患者可痊愈,但重症病例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其关键信息对防控至关重要。
秋季雨水增多、气温还未完全降低,蚊虫活动仍较为活跃,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也不能放松警惕。这种急性传染病虽多数患者可痊愈,但重症病例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其关键信息对防控至关重要。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偏爱白天活动,尤其在早上7~10点和下午4~7点最为活跃。
•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均能成为传染源,病毒可在蚊子体内繁殖8-10天后具备传染性。
• 传播特点: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需通过蚊虫叮咬完成传播链条;少数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母婴传播,但极为罕见。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某一血清型病毒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但对其他血清型无保护作用,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会显著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症状多样,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易被忽视,但重症进展迅速,需重点警惕。
典型症状
1. 急性发热:起病突然,24小时内体温可飙升至40℃,持续约5-7天,退热后可能再次升高。
2. 疼痛不适:伴随明显的肌肉痛、骨关节痛,常被描述为“断骨样疼痛”,还可能出现头痛、眼眶痛等症状。
皮疹表现:发病3-6天后出现,多为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充血性皮疹,部分呈“皮岛”样表现,伴有痒感,一般持续3-4天消退。重症预警
发热2-5天后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 出血症状:皮下血肿、呕血、黑便、牙龈出血、肉眼血尿等;
• 休克表现:肢端湿冷、脉搏细弱、昏睡烦躁、血压下降等;
• 器官损害:出现肝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迹象。
儿童是重症登革热的多发群体,需格外留意其病情变化。
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比容升高提示血浆渗漏;
• 血清学检查可检出IgM和IgG抗体,发病1周内高水平IgG提示二次感染;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可早期快速检测病毒并鉴定血清型。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核心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 退热:优先物理降温,高热不退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
• 补液:轻症口服补液,重症需静脉输液,避免电解质紊乱;
• 重症救治:针对休克、出血等症状采取抗休克、止血等针对性措施。
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痊愈,少数因重症脏器衰竭死亡。
国内尚无获批的登革热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重点做好以下4点:
1.清理积水,消灭孳生地: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的积水容器,如花盆底盘、废旧水桶等;水生植物需每周换水洗瓶或改为土培,从源头减少蚊虫产卵。
2.做好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蚊虫密集的树荫、草丛处长时间停留。
3.加强家居防蚊: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室内可使用蚊香、电驱蚊器等消杀成蚊。
4.及时就医隔离: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确诊后需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登革热的防控需要全民参与,尤其在广东等高发地区,更需配合社区的消杀工作,共同筑牢防蚊屏障。
供稿:检验科 张海燕 张凌霄
发布:健康宣教科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