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代碑学兴起的背景下,伊秉绶宗法汉隶,直接取径于《西狭颂》、《张迁碑》等汉碑,并将篆书笔意融入隶书,形成间架博大、质朴浑厚的风格。
文◎赵磊
在清代碑学兴起的背景下,伊秉绶宗法汉隶,直接取径于《西狭颂》、《张迁碑》等汉碑,并将篆书笔意融入隶书,形成间架博大、质朴浑厚的风格。
清代乾嘉时期,金石考证之学盛行,大量汉魏石刻陆续出土,这引起书家的广泛关注。碑派书法家多从这些古代石刻中吸取营养。
伊秉绶的书法实践正处于这一书法风尚转变的时期。他作为清代碑派书法的开山人物,在隶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其书法在理学与乾嘉朴学的双重学术思想影响下,以两汉碑版为根基,同时融入颜真卿书法的某些特点。
在取法汉碑的过程中,伊秉绶不仅关注《张迁碑》,也对《西狭颂》、《裴岑纪功碑》、《封龙山》、《韩仁铭》等碑刻进行了深入研习。
他不满足于对汉碑的简单模拟,而是在掌握汉隶体势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将篆书的用笔方法融入隶书创作。
在清代,随着碑学思想的传播,《张迁碑》成为众多书家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不少书家通过临习《张迁碑》来取法汉隶,并融入个人创作中。
伊秉绶隶书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成功实现了从临摹到创作的转化。他将《张迁碑》的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书写系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 用笔方面,伊秉绶将《张迁碑》的方劲笔法加以简化,减弱了波挑燕尾的表现,使笔画更加概括凝练。
他吸收篆书的用笔方法,书写隶书时笔笔中锋,线条圆浑厚实,富有立体感。
在结构处理上,伊秉绶强化了《张迁碑》的方正特征,使字形更加饱满开阔。他敢于大胆运用疏密对比,通过收放得当的安排,形成宽博的布白效果。
他的隶书作品,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
伊秉绶书法临摹《张迁碑》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