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42岁的吴秀锋是一名快递员,负责市区片区的派送工作。每天清晨五点半,他骑着电动车赶往分拣中心装车,上午送件、下午收件,常常一连干上十二个小时。中午不休息,常在路边小摊上草草吃碗面或两个包子。为节省时间,他几乎顿顿外卖。天气热时习惯买冰饮降暑,饭后常
2020年,42岁的吴秀锋是一名快递员,负责市区片区的派送工作。每天清晨五点半,他骑着电动车赶往分拣中心装车,上午送件、下午收件,常常一连干上十二个小时。中午不休息,常在路边小摊上草草吃碗面或两个包子。为节省时间,他几乎顿顿外卖。天气热时习惯买冰饮降暑,饭后常喝功能饮料提神。到了晚上九点收工后,胃里饿得发空,又随便买份烧烤或剩饭加热吃。这样的节奏日复一日,身体也在悄无声息地透支。。
2020年5月22日上午八点多,吴秀锋正弯腰分拣包裹,突然觉得胃里一阵翻滚,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他皱起眉,手中的扫描枪停在半空。那种胀痛从胃底一点点往上顶,胸口发紧,喉咙泛起灼热。起初只是轻微的顶慌,他以为早饭吃得太急,忍一忍就好。可没过几分钟,胃酸一股接一股地往上冲,嘴里弥漫着刺鼻的酸味,喉咙像被火烫过,连呼吸都带着苦气。他靠在货架边,感觉胃口里有股热气在乱窜,灼烧感一阵强过一阵。汗珠顺着鬓角滑下,他赶紧拧开矿泉水猛灌几口,却越喝越胀。薄荷口香糖的凉意混着酸涩在嘴里打转,他只觉得胸口堵得慌,胃里像藏了团火。吴秀锋又吞下两片胃舒平,半小时后疼痛才稍缓,整个人却虚得发软,靠着墙喘了好一会才,心想不过是胃气上逆,休息一下就好了,没有放在心里。
6月12日下午两点半,吴秀锋骑着电动车刚把最后一单送到。他正弯腰拿扫描枪录入签收码。腰还没直起,胃口猛地一阵抽痛,像有人在腹中攥紧一团烫铁,灼热感顺着胃壁蔓延,直抵胸口。他本能地捂住腹部,呼吸跟着一紧,额头瞬间渗出一层细汗。疼痛没有立刻散去,反而在每次呼吸间越发明显,像被什么钝器一点点压着。他试着挺直腰,却被一阵更深的绞痛逼得弯下身,整个人靠在电动车把手上,脸色灰白。胃中翻滚的酸气上涌到喉咙,他张嘴喘气时,热气夹着酸味呛得他直咳,胸腔发闷,连空气都变得发烫。汗顺着脖子滑到背上,他用手撑着车头缓了几秒,手臂却抖得厉害,指尖僵硬发麻。
他深吸一口气想喝水缓一缓,刚把瓶盖拧开,胃里那股灼痛像烧红的铁块被狠狠压下,瞬间炸开。水还没入口,酸气猛地往上顶,他弯下腰,喉咙里一阵热辣的反呕,疼得整个人蜷成一团。胃部像被火炭灼着,一股滚烫的痛感顺着腹壁往胸口冲,他喘不过气,脚下一软,靠着墙勉强挪了两步,眼前的光影开始摇晃。冷汗从额头直流,背心湿透,手臂发抖得连瓶子都拿不稳。下一秒,一阵剧痛从胃底炸开,像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割裂,疼得他眼前一黑,膝盖一软,整个人直直倒在地上。他的手指僵硬地抓向地面,指尖无力的滑动了几下,身体随即一阵痉挛,胸口急促起伏两下后彻底僵止,意识在疼痛中陷入了昏迷。仓库门口的同事发现他倒地,慌忙冲上前大喊他的名字,见他毫无反应,急忙掏出手机拨打了120。
急诊室里,吴秀锋被推进抢救间时还在昏迷。医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沿着输液管滴入,他的手臂因脱水显得青筋凸起。医生一边下达指令,一边给他注射止痛和抗痉挛药物,心电监护上心率偏快,血压略低。抽血化验、血常规、13C尿素呼气试验、腹部B超同步展开。几小时后结果陆续回到系统:血红蛋白92g/L,提示轻度贫血;呼气试验值37.4dpm,远超正常上限。胃镜下,胃窦黏膜弥漫充血、水肿明显,可见一处约1.8厘米浅表性溃疡,中央覆有白色渗出物,边缘参差不齐,轻触即渗血。医生皱着眉,迅速写下诊断:“活动性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随后调整治疗方案,继续补液、抑酸、保护黏膜,并观察意识恢复。
吴秀锋靠在病床上,心里七上八下。忍不住问医生:“我也不喝酒,也不抽烟,怎么得这病?”
医生看了他的病历,语气平稳地说:“关键在饮食。外卖、剩饭、冰饮、功能饮料,再加上长期吃得快、吃得重口,这些都在一点点破坏你的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就是趁机钻进来的。”医生继续解释:“这种菌传播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共筷或口对口传播,饭菜存放不当、餐具未消毒、手卫生差也容易被污染。你每天接触的钱、包裹外包装、塑料袋,若再用手直接拿食物,感染几率会更高。”
确诊后,医生为他制定了标准四联疗法:奥美拉唑(PPI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铋剂保护胃黏膜,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联合用于清除幽门螺杆菌。医生叮嘱:“疗程要连续14天,不能漏服。医生特别强调,治疗期间的饮食管理与药物同样重要。胃黏膜在修复时最怕刺激,吴秀锋需要彻底改掉过去“快、急、重口”的习惯。早晚应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藕粉、蒸蛋羹、软面条等;中餐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辛辣、油炸、腌制食品要完全禁食,冰饮、咖啡、碳酸饮料也一律停掉。饭后半小时内不要立刻躺下,以防胃酸反流刺激溃疡面。医生叮嘱他尽量自带午餐,用新鲜食材少油清炒;外出配送时若必须吃快餐,也要选择清汤面、粥类等温和食品。
胃病的恢复不仅靠药物,还依赖稳定的作息与情绪。医生要求吴秀锋每天按时服药,晚上最晚十点休息,避免熬夜送件。精神紧张、焦虑、怒气等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延缓溃疡愈合。建议他在送件间隙做深呼吸放松,回家后用热毛巾敷腹部促进血液循环。工作再忙,也要给胃留出休息时间——每日三餐间隔不少于四小时,避免空腹喝功能饮料或浓茶提神。医生还提醒家人多陪伴,多鼓励,稳定情绪对恢复极为关键。
幽门螺杆菌虽可根除,但若生活习惯不改,极易复发。医生为吴秀锋制定了半年随访计划,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呼气试验。家庭成员也建议同时筛查,防止交叉感染。牙刷、筷子、碗具应专人专用,每晚用热水或消毒液浸泡;饭前便后、配送途中接触外包装后都要彻底洗手。饮食上保持七分饱为宜,三高食物少吃,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医生反复叮嘱:“治好只是第一步,稳住才是关键。”只有药物、作息和心态三者并行,胃黏膜才能真正恢复并长期维持健康。吴秀锋点着头,一脸凝重。
出院后的那几天,吴秀锋几乎是重新学着生活。他在手机里设了四个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吃药,每一顿都不敢耽误。早上五点半起床,他先煮一锅小米粥,再蒸一只鸡蛋羹,配上几片青菜叶装进保温盒。中午送件间隙,他找阴凉角落坐下,用酒精棉仔细擦筷子和饭盒盖。过去随便扒拉两口的他,如今吃得慢、细,连每一口温度都要试一试。夜里收工再晚,也只喝温水,从不再碰冰饮或烧烤。身体渐渐轻松了些,他能明显感觉胃口没以前那样堵。
快递站的同事常笑他娇气,可吴秀锋只是淡淡地说:“不讲究,胃要废了。”他在手机里下载了胃病食谱,认真记录每一餐的搭配,还用笔在墙上贴了提醒卡:早吃、细嚼、不急。每天喝够两升温水,牙刷定期更换,碗筷用沸水煮五分钟。连妻子和孩子也被他拉去做幽门螺杆菌呼气筛查,结果都是阴性。2020年10月3日复查那天,呼气试验值降至0.5dpm,胃镜显示溃疡完全愈合。医生微笑着点头,他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然而风险从未真正远去,它只是被暂时压住了迹象。
2021年6月18日凌晨五点多,吴秀锋被一阵腹胀憋醒。他拖着困倦的身体走进卫生间。刚蹲下时,腹中隐隐作痛,像有什么在肠胃间蠕动。排便后,他低头一看,马桶里是一片深褐发黑的粪水,还带着一股浓烈腥味。他的心猛地一紧,额头瞬间冒汗,呼吸变得急促。胃口开始发热,像被一团火烫着,灼意顺着胸口一点点往上顶。他本能地伸手去扶墙,灼痛猛地从胃底钻出,像被硬生生拧紧的绳子往上扯,他咬紧牙关,喉间闷哼低沉,脸涨得通红,额头青筋突起。
他想站起身,却刚抬头,一阵剧烈的绞痛从腹部深处爆开。那种痛不再是灼烧,而像刀在体内横切,每一下都带着撕裂感。冷汗沿着脊背往下流,他的手臂发抖,脚下打滑,身体几乎撑不住。他努力去抓洗衣机边缘,却被疼痛逼得蜷缩,肩膀随呼吸剧烈起伏。胃里翻腾着气体,像要破出胸腔,他张口想吸气,却被一股酸气呛住,咳声混着干呕,整个人几乎跪倒在地。膝盖磕在地砖上,骨头发出闷响,他靠着墙喘着粗气,声音沙哑而不稳。
而疼痛没有停歇,反而一阵比一阵更紧。吴秀锋胸口像被什么硬塞住,气上不来、下不去,呼吸变得急促。眼前的光影开始晃动,他本能地捂着腹部,冷汗顺着下巴往下滴。想伸手去够手机,可胳膊刚抬起,胃底的灼痛再次炸开,像一根烧红的铁棍在体内被人狠狠搅动,他的身体被疼痛拱得反折,头重重撞在洗衣机侧面,发出闷响。那一刻,视线彻底模糊,耳边的声音仿佛被水掩住,只剩自己急促的喘息。胸口的起伏越来越弱,手臂在地上无力地滑落,指尖微微抽动。门外传来妻子的脚步声,她推门进来,看到他倒在地上,脸色惨白、呼吸微弱,慌乱中跪下呼喊,连连拍打他的肩膀。吴秀锋毫无反应,目光空洞。她颤抖着掏出手机拨打了120。
救护车及时抵达,医生下达急救指令,患者被直接推进急诊监护室。吴秀锋此时还处于昏迷状态,脸色灰白,唇色发紫,呼吸浅促。医护迅速建立双侧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升压,同时进行血常规、腹部CT、胃镜及病灶活检。CT影像显示胃窦区黏膜局部增厚约1.4厘米,呈结节状突起;胃镜画面中,胃窦部可见一处约2.6×3.0厘米的不规则溃疡样病灶,表面覆盖灰白渗出物,周围组织隆起、触碰即出血。病理活检回报:中至高分化胃腺癌,已侵犯至黏膜下层。
医生查看报告时眉头紧锁,快速评估病情进展。吴秀锋仍昏迷未醒,面色蜡白,胸口起伏微弱。护士用冰片刺激仍无反应,手掌冰凉。医生沉声下令继续扩容补液、吸氧、维持循环,同时联系家属说明情况。妻子赶来时,泪流满面地握住他冰冷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医生安抚道:“目前癌灶未深度浸润,但患者体征不稳,若能恢复意识后需尽快手术。”妻子只能机械地点头,声音发颤。
然而病情并未好转。住院第八天,6月27日凌晨两点半,夜班护士查房时发现监护仪警报闪烁,吴秀锋的血压骤降至76/48mmHg,呼吸急促,瞳孔反应迟钝。医生立即赶到,判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立刻启动抢救。医护团队建立双静脉快速输血,推注止血药,并紧急行胃镜止血。镜下可见病灶处动脉破裂,鲜血喷射,几乎淹没整个胃腔。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味,医生一边吸引清理,一边尝试电凝止血。
十分钟内,吴秀锋连续呕吐三次,吐出深褐色血液与食物残渣,脉搏由每分钟110降至80。抢救室警报声不断,医护轮流按压胸口、输入红细胞悬液,呼吸机接入后气流急促而紊乱。血压依旧持续下降,皮肤苍白冰冷。凌晨三点五十五分,心电波形突然变直。医生持续心肺复苏二十分钟,仍无起效。凌晨四点二十分,主治医生停下按压,沉声宣布:“抢救无效。”
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吴秀锋的妻子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双腿一软,跪坐在冰冷的地砖上。她怔怔地望着医生的嘴,眼神空洞无神,仿佛听见了,又像没听懂。嘴唇微颤,反复呢喃着:“不……不可能……你们不是说他好了么?不是都已经转阴了吗?怎么又会这样?”说着,她猛地冲向病房门边,双手紧紧抓住门框,泪水夺眶而出,声音几乎撕裂空气:“老吴……你不是答应等孩子上大学再歇一歇的吗?你不是说这次要好好养胃,再也不喝冰饮了吗?怎么一转眼……就没了!”她哭得声音沙哑,肩膀剧烈抖动,整个人几乎要塌陷下去。
医生上前想安抚,却被她一把推开。她扑上前揪住医生的衣角,泣不成声地质问:“你不是说他病情稳定了吗?你不是说菌已经杀干净了吗?他每天都按时吃药,从没漏过一顿,连喝水都要温的!餐具都是分开的,家里我天天消毒,他到底是怎么出事的?是不是杀菌根本没用?”医生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无言,只能沉默地站在原地,眉头深锁。他的大脑飞快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从确诊到根除,再到复查转阴,每一步都严格遵循规范;药物联合方案、疗程周期、饮食指导、生活干预,全都按标准执行;患者配合度极高,几乎挑不出任何问题。
他试探性地问:“吴先生家里有没有人得过胃癌?父母、兄弟姐妹,有没有类似病史?”
妻子抬起泪眼,声音颤抖却笃定:“没有,我们家从来没人得过癌症,连胃病都少。”
医生又问:“平时抽烟、喝酒吗?”“他早就戒了,偶尔过节才喝一口啤酒。自从那次查出胃溃疡,我们家吃饭都是分餐,用的公筷,碗筷每天都开水煮。”
医生轻轻点头,神情复杂,沉默良久。像吴秀锋这样的病人,最让人心疼也最让人困惑——一切都照规矩来,却依然没能逃过命运的结局。回到办公室后,医生靠在椅背上,电脑屏幕还停留在抢救记录的最后一页。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打开病例系统,将吴秀锋从确诊到去世的每一个节点一一调出。呼气试验从37.4dpm降到0.5dpm;胃镜显示溃疡愈合;药物无漏服记录;饮食清单、生活干预报告、睡眠监测日志、体重变化曲线,全部井然有序。每个数据都精确,每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那是一份几乎可以写进教材的规范病例——可结局,却如此出乎意料。
他在病例上做了标注:“患者治疗规范、依从性优异、无复发提示,却在根除后50日内突发恶变。”他知道,这不是可以草草归档的病例。它意味着某种医学盲区的存在——一个被忽略、未被写进指南的细节。于是,他决定上报至省级疑难病例数据库,请求专家联合会诊。数周后,在全国消化系统病例年会上,一份编号为“HN2025-10-019”的病例出现在大屏幕上,标题为:《一例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腺癌快速恶化个案研究》。病例报告详尽展开:从最初的13C呼气试验、胃镜照片、药物清单,到复查报告、生活干预表格、最后一次抢救记录,每一页都干净清晰。
会议现场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与肿瘤领域专家。吴秀锋的主治医生作为汇报人,站在台上,声音低沉:“患者,男性,42岁,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治疗过程严格遵循四联方案,疗程完整,复查转阴。饮食生活管理规范,依从性优异。但两月后突发胃腺癌并发大出血死亡,全程无任何复发征兆。”他顿了顿,扫视全场:“我们漏掉了什么?是治疗不够?还是这套路径本身,存在盲区?”
会场安静得只剩下翻页的声响。病例板上列出了详细指标:呼气值变化、药物配比、溃疡恢复影像、体重曲线、饮食记录、家属反馈——一切都合规,甚至完美。几位专家交换眼神,神情沉重。就在所有人陷入沉默时,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缓缓举起手。他坐在第二排靠右的位置,面前摆着厚厚的病例资料,正一页页翻看。那是一位从业四十余年的消化系统权威。他没有急着发言,而是轻敲桌面,语气平静却带着压迫感:“这是一份几乎完美的病例,但往往最完美的地方,才最容易藏着漏洞。”
全场鸦雀无声。专家抬眼望向主治医生,缓缓说道:“吴秀锋这个病例,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单一的罪魁祸首。根除治疗没问题,饮食控制也做得很好,但在吴秀锋的生活里,仍有两个极小、几乎被忽视的细节,成了病情急转直下的关键。在临床上,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治疗规范、指标正常,却在看似平稳的恢复期里突然恶化。所有数据都显示安全,唯独身体最细微的反应被忽略了。真正致命的,从来不是失控,而是以为一切可控。””
他停顿片刻,扫视全场,目光沉静而有力:“很多人,包括不少医生,都把根除幽门螺杆菌视为终点,以为转阴就意味着康复。可他们忘了胃黏膜的恢复期的3大盲区!吴秀锋的生活管理看似完美:三餐规律、不碰辛辣、规律作息,但就在那些看似安全的日常里,他无意间一次次触到了那3个被忽略的隐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康复,不要让表面正常的数据,掩盖了身体最脆弱的求救信号。”
吴秀锋的治疗过程几乎无可挑剔,但问题恰恰出在根除后的恢复阶段。胃黏膜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仍处于脆弱修复期,创口下方的组织尚未完全再生,新的上皮层极薄,血管极易破裂。吴秀锋在复查转阴后,逐渐恢复到以前的工作节奏。高温天气下,他经常在骑车途中喝几口冰水缓解燥热,或者空腹时吃上一块面包垫肚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都给胃黏膜造成了反复刺激。冰冷液体让血管骤缩,饥饿时胃酸直接接触溃疡新生面,使尚未稳固的黏膜不断受损,微小裂口在无察觉中扩大,修复进程被一次次中断。
另一个危险细节隐藏在作息和劳累之间。胃黏膜的修复依赖规律的血流供应,而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会使血液更多流向四肢,胃部供血被迫减少。吴秀锋常在午饭后立刻骑车外出,刚吃完饭胃正充血,他的身体前倾姿势增加了胃内压力,导致消化液反流到溃疡区域。长时间维持这种状态,使胃壁处于持续受压和摩擦的环境下。表面上看,他吃得清淡,也没有暴饮暴食,但这些工作姿势和劳动方式的累积效应,让黏膜修复长期受阻,形成了隐性的损伤区。
情绪与神经反应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的紧张、焦虑、送件延误、投诉压力,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吴秀锋在复查后的几个月里,业务量骤增,他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每当夜里赶单或遇到客户催促时,他的胃口便会隐隐作痛。情绪刺激导致胃酸分泌失衡,夜间酸液浓度增高,新生黏膜反复被腐蚀。没有明显疼痛时他以为是疲劳,可实际上,胃部微小的炎性损伤在慢慢积累,病变区域由此不断扩大,风险在沉默中累积。
饮食的温度与节奏也暗藏问题。吴秀锋改掉了辛辣,但吃饭速度依旧很快。快递工作时间紧,他常在十分钟内吃完一份饭。食物尚烫时就下咽,热刺激破坏了黏膜再生层,而吞咽过快使食物摩擦尚未愈合的胃壁。医生在多次病例中发现,这种“急吃”习惯能让修复期延长数倍。吴秀锋以为自己吃得健康,忽略了最关键的“速度”问题。胃在这种反复的物理刺激下,炎症区域不断扩大,血管壁的韧性下降,轻微的内压变化就能造成渗血。
卫生习惯上的轻忽也是隐蔽风险。幽门螺杆菌虽被清除,但它并非环境中唯一的刺激源。吴秀锋的工作环境复杂,接触大量外包装和现金,经常用手拿面包、喝水,却没有及时清洁。细菌残留和食物反复加热,容易生成亚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这些刺激性物质长期作用于尚未完全恢复的胃黏膜,会加重炎症反应。很多人根除后复发,并非再次感染原菌,而是新的有害菌群趁虚而入,造成继发性黏膜损伤,这一点在快递行业从业者中尤为常见。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营养摄入不足。吴秀锋在恢复期间为了“养胃”,饮食极度清淡,几乎不吃肉类,缺乏蛋白质、铁和维生素A、C。这些营养素是胃黏膜修复的重要基础。缺乏蛋白质会导致细胞更新缓慢,维生素不足影响胶原合成,使伤口难以愈合。表面上他遵守饮食禁忌,但身体在隐性消耗中逐渐虚弱。黏膜长期无法形成完整防御层,导致修复区极易被胃酸侵蚀。久而久之,黏膜下的细胞代偿性增生失控,逐渐走向恶变。
资料来源:
詹宁雯.胃溃疡患者的饮食禁忌与推荐[J].健康必读,2025,(29):104.刁卓.胃溃疡治疗后,患者还需要复查吗[J].人人健康,2025,万颖,李彩云,耿庆霞.PERMA模式心理干预在胃溃疡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5,31(05):102-106.(《上海一快递员患胃溃疡后饮食清淡,1年后复查,身体情况咋样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