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听着邪门,但在国家存亡的大事上,有人就这么干了,还真就干成了。
要保住饭碗,有时候得先把自己手脚给捆上。
这话听着邪门,但在国家存亡的大事上,有人就这么干了,还真就干成了。
时间拉回到1991年底,莫斯科那边的天变了,飘了几十年的红旗落了下来。
那感觉,就像一个大家族里最有钱有势的老爷子突然没了,底下一帮子早就心怀鬼胎的兄弟亲戚,眼睛都红了,准备分家产。
全世界的记者、政客、生意人都盯着莫斯科,看那儿怎么个乱法。
可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太注意,在南边那片大沙漠里,一个刚出生的国家,正面临着比分家产要命得多的事儿。
这个地方叫土库曼斯坦,当家的叫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
他手里攥着的牌,好得让人眼馋——脚底下踩着的是挖几十年都挖不完的石油和天然气,世界排得上号。
但问题是,他家没院墙,没保镖,就这么敞着个大金库,谁都能瞅见。
以前有苏联这个“老大哥”罩着,没人敢乱来。
现在“老大哥”自己都散伙了,尼亚佐夫一睁眼,发现自己家门口围了一圈人,没一个善茬。
西边,是美国领着一帮西方国家。
他们个个西装革履,嘴里说着“帮你搞民主”、“帮你搞市场经济”的好听话,眼睛却死死盯着你家地下的油气田。
那架势,就是想用一堆花里胡哨的废纸,换你实打实的金山银山。
等你签了字,人家就把抽油管子直接插你家院里,你还得乐呵呵地帮人数钱。
北边,是散了伙的俄罗斯。
虽然血缘上还算亲近,可这位“前大哥”现在家里也揭不开锅了,一身的麻烦,哪有功夫管你这远房小兄弟的死活。
指望他,还不如指望天不下雨。
最要命的,是紧挨着的邻居。
南边是伊朗,宗教情绪浓,天天跟美国人叫板,是个不好惹的硬茬子。
东南边更吓人,是阿富汗,八百多公里的边境线连在一起。
那时候的阿富汗,就是个火药桶,谁碰谁倒霉,连苏联那么横的主儿都在那儿栽了大跟头。
尼亚佐夫心里门儿清,这两家邻居,不管跟谁走得近了,都等于把自己绑在人家的战车上。
跟了伊朗,就得跟着一起反美,西方的钱一分也别想赚;跟了阿富汗那边的势力,天知道哪天战火就烧过来了。
那会儿尼亚佐夫的处境,说白了,就像个揣着巨款走夜路的小孩。
往西走是骗子,往北走是穷亲戚,往南走是脾气火爆的江湖大哥。
原地不动?
周围的狼都看着呢。
有人说,那就自己练肌肉,搞军队呗。
可这话说得轻巧。
苏联时代,土库曼斯坦就是个“原料产地”,专门负责挖油挖气、种棉花。
像样的工厂没几个,连吃的粮食都得从外面买。
就这点家底,拿什么去跟人家装备到牙齿的正规军碰?
买武器的钱,怕不是比养活全国人的钱还多。
路,好像都堵死了。
投靠谁都是死路一条。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尼亚佐夫只能选一个死法的时候,他琢磨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招——一招看着跟自杀没区别的险棋。
尼亚佐夫没往东,也没往西,他往后退了一大步。
他跑到联合国,跟全世界宣布:“我们土库曼斯坦,从今天起,谁的队也不站,谁的架也不帮,我们是‘永久中立国’。”
这话说出来,当时好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你主动跟所有人说“我没朋友,我也不找靠山,我家大门敞开,但谁也别想在我家驻军”,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我是一块肥肉,快来吃我”吗?
可这恰恰是尼亚佐夫算计得最精的地方。
他看透了,自家的油气田既是最大的宝贝,也是最大的祸根。
只要你选边站,这宝贝立马就不是你的了,它会变成大国博弈的筹码。
美国让你卖给谁,你就得卖给谁;俄罗斯让你断谁的气,你就得断谁的气。
到头来,你就是个看油管子的工具人。
所以,尼亚佐夫要干的,不是给这金山找个保镖,而是想办法给金山贴上一张“非卖品”的标签,不对,是“非政治品”的标签。
“永久中立”这四个字,就是他打造的护身符。
这背后,全是人情世故和滴水不漏的算计。
第一,他把西方的路给堵死了。
你美国不是天天喊着“安全合作”吗?
行,我现在是中立国了,联合国有文件作证的。
中立国不能跟任何军事集团搞在一起,这是规矩。
你想拉我入伙,没门儿。
你想找借口说保护我,对不起,我不需要。
这么一来,西方那些人想明抢暗夺,在国际上就说不通了,面子上过不去。
尼亚佐夫等于请了联合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公证处”,在自家门口立了块碑:“闲人免进,后果自负”。
第二,他让身边的邻居也放了心。
对伊朗来说,旁边这个邻居不跟美国人勾勾搭搭,那就是个好邻居。
对阿富汗来说,这个邻居不掺和他们国内的打打杀杀,边境线就能安生不少。
尤其是中东那块地方,最敏感的就是以色列的问题。
土库曼斯坦一中立,就不用在这个事上表态了,谁也不得罪。
这样一来,伊朗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就没了理由说“你是我敌人派来的”,也就没了干涉你的借口。
那条八百多公里的边境线,瞬间从火线变成了生意线。
第三,他把自己变成了“能源界的瑞士”。
瑞士为什么有钱?
因为它中立,全世界的富豪都敢把钱放那儿。
尼亚佐夫想干的,就是把土库曼斯坦变成“天然气界的瑞士”。
我不跟任何人打仗,也就不存在因为战争断了谁的供应。
我跟谁都能做生意,美国的敌人也好,美国的朋友也好,只要给钱,我的天然气管道就能修到你家去。
这样一来,国际上吵得越凶,各方对立越厉害,土库曼斯坦这个“稳定的卖家”就越吃香,地位越是没人能替代。
1995年12月1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185个国家举手投了赞成票,承认土库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国。
木槌落下的那一刻,尼亚佐夫的这场豪赌,赢了。
他用一张纸,给国家换来了一道看不见但谁也不敢轻易碰的屏障。
“永久中立”这块金字招牌一挂,土库曼斯坦的好日子就来了。
国家安全不用愁了,尼亚佐夫就可以一门心思搞钱了。
地下的石油天然气,通过四通八达的管子,变成了白花花的美元、欧元和卢布,源源不断地流进国库。
有了钱,尼亚佐夫也没藏着掖着,都花在了老百姓身上。
那福利,好到让外面的人不敢相信。
上学、看病,国家全包,基本不要钱。
家里的水、电、天然气,用超了才收点钱,基本上等于白送。
有一段时间,一升汽油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
在首都阿什哈巴德,一套一百来平的房子,可能也就十来万人民币。
这种日子,就是尼亚佐夫当年那步险棋换来的。
每一个拧开水龙头哗哗用水、踩下油门不心疼的土库曼斯坦人,实际上都在享受着“永久中立”带来的太平红利。
这片土地上的人,祖上也阔过。
在咱们唐朝的时候,他们被称为“乌古斯人”,是草原上很能打的部落。
后来被强大的唐朝军队一路向西赶,最后在中亚信了伊斯兰教,成了后来的“土库曼人”。
他们当过战士,也在大国的夹缝里求过生存。
现在,尼亚佐夫给他们找到了一个新活法——不做战士,做个安安稳稳的生意人。
特别是后来中国搞“一带一路”,土库曼斯坦这个地理位置就更妙了。
它正好在中间,是连接东西方的能源大动脉和交通枢纽,简直就是为现代丝绸之路量身定做的。
可是,老话说得好,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尼亚佐夫这套法子,好用是好用,但隐患也埋下了。
国家把军事上的独立性交出去一部分,换来了安稳。
这就意味着,你家的安全,全靠国际上的规矩和那张纸。
万一哪天天下大乱,规矩不管用了,那张纸也就成了废纸。
更要命的是,整个国家就靠卖油卖气过日子,这根弦绷得太紧了。
自己家里的工业、农业都不行,吃的穿的用的,好多都得从国外买。
这就等于把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
一旦国际上油价气价大跌,或者哪天自家资源挖得差不多了,国家的财政立马就得崩。
到那时候,现在这些免费的福利,拿什么来维持?
老百姓的好日子过惯了,再想让他们勒紧裤腰带,那可就难了。
这个建在沙漠油气田上的安乐窝,终究还是有点虚。
尼亚佐夫的统治在2006年因心脏病突发而告终。
国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陷入混乱,他选定的中立国策被继任者继承了下来。
阿什哈巴德市中心,那座他生前建造的、高达75米的镀金旋转雕像,在他去世后被搬到了郊区。
联合国大会决议 A/RES/50/80,关于“土库曼斯坦的永久中立”,1995年12月12日。
Cummings, Sally N. "Understanding the New Turkmenistan." Routledge, 2016.
Olcott, Martha Brill. "Turkmenistan: A State of Stability... Or Stagnation?"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4.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悠闲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