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教 “平面镜成像”,讲到 “虚像” 时都会卡壳 —— 课本那句 “人依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会感觉到光是从反向延长线交点发出的”,我自己念着都绕,更别说学生了。
每次教 “平面镜成像”,讲到 “虚像” 时都会卡壳 —— 课本那句 “人依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会感觉到光是从反向延长线交点发出的”,我自己念着都绕,更别说学生了。
前几年硬讲的时候,学生要么盯着光路图发呆,要么问 “反向延长线是啥?为啥眼睛会认错?”,最后只能让他们死记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可心里清楚,他们根本没懂 “虚像到底怎么来的”。
直到后来试着用 “搭建脚手架” 的思路备课:先不碰 “虚像”,而是从学生能理解的 “人眼怎么找光源” 入手,用 Phydemo 和 PhET 两个模拟器一步步铺台阶,才发现 —— 不是学生理解能力差,是我们没把 “抽象的光路” 变成 “看得见的逻辑”。
学生的认知难点,其实从 “人眼如何判断光源在哪” 就开始了 —— 他们知道 “光沿直线传播”,但不知道 “眼睛是靠光线的发散角度定位的”。所以我先打开 Phydemo,调出 “点光源发光” 的模拟界面:
屏幕上,一个绿色点光源发出无数条发散光线,其中一些光线刚好进入模拟的 “人眼”(蓝色的圆表示人眼)。我让学生盯着看:“大家注意,进入眼睛的这光线是‘散开’的,有个夹角 —— 眼睛就是根据这个‘夹角’,顺着光线反向‘找源头’,最后找到点光源的位置。”
为了让他们更直观,我还拖动点光源:“你们看,点光源离眼睛越近,进入眼睛的光线夹角越大,眼睛觉得光源‘越近’;离得越远,夹角越小,觉得‘越远’。” 有学生突然说:“哦!就像我们看东西,近的东西看起来大,远的小,其实是光线夹角不一样!”
这一步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好 “第一个脚手架”—— 先把 “人眼靠发散光线夹角定位” 这个 “隐性认知” 显性化。只有懂了这个,后面讲 “虚像” 时,学生才会明白 “眼睛为什么会认错光源”,而不是硬记 “反向延长线” 这个术语。
等学生懂了 “人眼定位逻辑”,我再打开 PhET 的 “平面镜成像” 模拟器,先只放一个 “点光源 S”(可以给学生说是一支发光的铅笔上的一点) 和一块平面镜:
先让学生看 “实际光路”:点光源 S 发出的光线,碰到平面镜后反射,其中三条反射光线进入 “人眼”—— 屏幕上能清晰看到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的路径,没有任何 “延长线”;再问学生:“现在眼睛接收到的反射光线,和刚才 Phydemo 里‘点光源直接发光进入眼睛’的光线,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对比后发现:“都是发散的!都有夹角!”最后,我点击模拟器的 “显示反向延长线” 按钮 —— 三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交于一点 S',我问:“眼睛不知道光线被镜子反射过,它只会顺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反向找源头,会找到哪个点?”全班异口同声:“找 S'!”—— 这一刻,不用我解释 “虚像”,学生自己就懂了:“原来虚像 S',是眼睛‘认错’的源头!因为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的模式,和点光源直接发光的模式一模一样!”这个 “从实际光路到反向延长线” 的过程,就是第二个关键脚手架 —— 没有直接抛 “虚像定义”,而是用模拟器把 “眼睛认错的过程” 可视化,让学生亲眼看到 “虚像不是‘真的有光’,是眼睛根据光线模式做出的判断”。
解决了 “单点虚像”,学生又会问:“那一支铅笔的虚像,也是这样吗?” 我接着在 PhET 里添加第二个点光源 S1,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对应的虚像 S1';再拖动 S1,让它在铅笔上移动,学生看到 S1' 也跟着移动,慢慢连成了一条 “线”。
“大家想,如果这个物体有无数个点光源,每个点都会在镜后形成一个虚像点,这些点连起来,就是物体的完整虚像!”
我边说边在模拟器里调出一个 “箭头形状的物体”,屏幕上瞬间出现了对应的虚像箭头 —— 学生盯着看了几秒,有人小声说:“原来虚像不是‘一个点’,是无数个虚像点拼起来的!”
这一步的脚手架,是帮学生从 “单点认知” 升级到 “整体认知”—— 之前懂了 “一个点的虚像怎么来”,现在通过 “多点模拟”,自然理解 “物体的虚像本质”,最后再讲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因为没有实际光线到达镜后),学生就不会觉得抽象了。
以前讲虚像,我总想着 “把定义讲清楚”,却忘了学生的 “已知起点”—— 他们不知道 “人眼靠光线夹角定位”,直接讲 “反向延长线”,就像让没学过加减的孩子算乘法,自然听不懂。而这次用两个模拟器搭的脚手架,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第一个脚手架(Phydemo):连接 “学生已知的光沿直线传播” 和 “未知的人眼定位逻辑”;第二个脚手架(PhET 单点成像):连接 “已知的反射光线” 和 “未知的虚像形成原因”;第三个脚手架(PhET 多点成像):连接 “已知的单点虚像” 和 “未知的物体虚像本质”。每一步都没跳级,都是 “用学生刚懂的知识,去碰下一个要懂的知识”。课后有学生说:“原来虚像不是‘假的像’,是眼睛‘被骗’了,因为光线看起来和真的光源一样!”—— 这种 “自己想通” 的理解,比背 10 遍定义都牢固。
来源:物理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