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大案调查第五期:棉花案 (一期.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21:41 1

摘要:1974年6月的一天,在克林姆林宫的会议室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波德戈尔内正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为勋宗前期的“三驾马车”之一,波德戈尔内的地位足以主持这场会议。而且,按照苏联惯例,级别越高的会议意外越少,一切都已经提前沟通好,会上只不过走个确

1974年6月的一天,在克林姆林宫的会议室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波德戈尔内正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为勋宗前期的“三驾马车”之一,波德戈尔内的地位足以主持这场会议。而且,按照苏联惯例,级别越高的会议意外越少,一切都已经提前沟通好,会上只不过走个确认流程而已。

讨论了一些议程后,波德戈尔内宣布下一项议题——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民族委员会主席的任期即将结束,纳斯里迪诺娃同志四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里有份推荐其继续担任民委主席的提案,大家表决吧!”

纳斯里迪诺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几分钟后,这个议案将又一次全票通过。但是,在通辽宇宙中,不出意外那是不可能的。当波德戈尔内宣布开始投票时,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加盟共和国反对!”

波德戈尔内十分意外,很快又有些恼火的说:“为什么会这样?纳斯里迪诺娃的工作相当出色,有尊严的代表了各民族......”

还没等波德戈尔内说完,发言的人说:“有干部和群众指控,她在履职期间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到了莫斯科也并未停止,在彻底查清之前,加盟共和国不会认可她的连任!”

被打断的波德戈尔内十分恼火,他质问到:“那你为什么不早说?!”

对面的回答非常合理:“资料整理需要时间,我也刚拿到不久。”

对于这个回答,波德戈尔内当然知道对方在装傻,他没好气的追问:“具体举报什么内容?”

那人微笑着说:“她有贪污、腐败、受贿嫌疑!”

当这句话说出,整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苏共的政治局委员们全都震惊不已,乌兹别克的地方权斗,居然敢把火烧到中央来了!

而之所以政治局成员们都将这次举报视为权力斗争的一部分,不是因为举报内容有问题,而是因为举报人的名字,叫做沙拉夫·拉希多维奇·拉希多夫

1917年11月6日,沙拉夫·拉希多维奇·拉希多夫出生于俄罗斯共和国撒马尔罕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在短短的一个籍贯上,拉希多夫就有两个亮点。

首先,在寿比昙花的俄罗斯共和国历史上,拉希多夫是赶在关服的前一刻注册了账号,因为在他出生的第二天,十月革命就爆发了。其次,虽然生在俄罗斯共和国,但你可能会惊讶于拉希多夫出生的地区,撒马尔罕?

作为著名的千年古城,中国人对撒马尔罕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撒马尔罕一直都被认为是中亚文化的核心之地。然而,1868年沙俄攻陷撒马尔罕后,沙俄当局居然把这座中亚的圣城划归给了俄罗斯直辖,其别扭程度不啻于把麦加划给美国。

毫无疑问,这种操作必然会引来本地乌兹别克人的极大不满,然而事实证明,只要子弹供得上,绝对没人敢抬杠,在沙俄军队的纯粹物理性批判下,撒马尔罕一直被俄罗斯直辖到1924年,才被看不下去的苏共划给了新成立的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当然,对于这些宏大叙事,小拉希多夫是没空关心的。在老家,拉希多夫老爹的地位十分安卓,他当过兵,扛过枪,马路街头站过岗,送过货,经过商,回到老家进农庄。总之,拉希德是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人。

作为日子人,拉希德对儿子也没有多大的期许,1924年,他将小拉希多夫送进了附近的学校,然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强烈感慨——这孩子你从哪弄来的?

从入学开始,小拉希多夫就以惊人的记忆力震惊了所有老师同学,他几乎过目不忘,且对文学和诗歌有异常天赋,十四岁就能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赚稿费。

除了读瘾极重外,拉希多夫还是本地人中少有的亲苏派,作为乌兹别克族,拉希多夫对于苏联政府非常忠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中学毕业后,拉希多夫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文学院,而是选择了师范学院,于1936年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在参加工作后,拉希多夫依然保持着写作的习惯,时常给报社投稿。由于文笔太好,两年后就被撒马尔罕的著名报社《列宁之路》相中,钦点去当起了编辑,1940年,拉希多夫成为了报社副主编,同时还入了党。

如果没有卫国战争的话,拉希多夫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然而,此时已经毫无波兰的世界,注定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波澜。

在1941年的那个下午,当广播中听到德国偷袭的消息后,拉希多夫坚定的走进了征兵站。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24岁的拉希多夫来到了莫斯科,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事实证明,严寒并没有冻住拉希多夫的爱国热情,在战斗中,他一直冲锋在前,1942年2月,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坚守一个小村庄,身为连长的拉希多夫哪怕被炮弹炸成重伤都不放弃指挥,血流满地的打退了德军四次反攻。几个月后,一枚弹片扎进了他的胸膛,因此引来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认定拉希多夫已经不适合前线,必须退伍回乡了。

红军拉希多夫(左)

无奈之下,拉希多夫只能回到乌兹别克。然后,他居然又把之前的履历复盘了一遍——先当老师,后进报社,只不过,这一次拉希多夫在《列宁之路》报社当上了主编。由于业务纯熟且性格圆滑,拉希多夫把报社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很快让报社的影响力大增。

在战争期间,由于大量精英被被调到了军队,地方机关人才严重匮乏,眼看着拉希多夫如此突出,1944年,撒马尔罕的地方党委钦点,直接把拉希多夫拽了过去,让他当了主管人事工作的党委书记!

实际上,此时的拉希多夫基本无意仕途,我一个搞文学的,怎么就突然从政了呢?因此,虽然拉希多夫的党务工作做的十分出众,但他一直申请回到文化领域,

1947年,随着战后干部回归,拉希多夫成功转任《乌兹别克斯坦日报》主编,继续写稿去也!

拉希多夫

然后,拉希多夫发现,想要安安静静的写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转任主编之后,拉希多夫居然莫名其妙的遭受了很多攻击,有人批斗他犯了意识形态错误,有人说他和反苏分子交往过密。这场突如其来的集火搞得拉希多夫一头雾水,我一个报社主编,权力都比不上停车场保安大,就算挑软柿子捏也没必要找我麻烦啊?软柿子急了还咬人呢?

由于实在弄不清情况,拉希多夫决定请教高人,他找到了乌兹别克党委第一书记

乌斯曼·尤苏波夫:“领导,我实在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应该辞职吗?”

尤苏波夫摆摆手:“不用!一些人在搞事而已,翻不了天,你安心工作就是了!”

一头雾水的拉希多夫回去了,很快,他在尤苏波夫的安排下转任为了乌兹别克作家协会主席,拉希多夫更加感到困惑,他此时还不知道,走到了人生龘字路口的他,即将迎来真正的命运转折。

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虽然身处边疆地区,但乌兹别克政坛,同样有自己的江湖。

在苏联时代,乌兹别克传统部族的影响力依然没有消失,具体来说,依照出身,乌兹别克的干部形成了四个派系——塔什干派、费尔干纳派、布哈拉派和撒马尔罕派。

多年来四大派既合作又竞争,关系比中东局势都复杂。对于乌兹别克的内斗,莫斯科也是崇祯闭眼——不想看清,虽然中央明白乌兹别克存在派系斗争,但也实在没有办法。民族地区总要依靠本地干部来治理,既然内讧不可避免,中央能做的也只能是维持派系平衡。

比如,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任书记出身撒马尔罕,上台后习惯性的提拔老乡,严重破坏政治生态平衡,不久就被判了死刑。

首任书记被调走后,中央一边打压撒马尔罕派,一边提拔了塔什干出身的新书记,结果,新书记上来后依然疯狂提拔老乡,很快于1937年也毙业了。

连续两次清除“民族主义”余毒后,费尔干纳派出身的尤苏波夫脱颖而出,由于政治立场过硬,并且在卫国战争中倾力支援战场,尤苏波夫终于在三瓜俩倒的乌兹别克站稳了脚跟。成为了集共和国第一书记兼最高苏维埃主席于一身(相当于省长加书记)的土皇帝。

时间来到1948年,斯大林觉得尤苏波夫的权力似乎过大,准备动一动他。不过好在尤苏波夫人望不错,因此没有被物理清除,而是准备明升暗降,把他升到中央任职。

当慈父有了这个心思时,乌兹别克各派势力纷纷闻风而动,大家都准备登上混乱的阶梯。本来,这场政治风暴与毫无权力的拉希多夫没啥关系,毕竟一个报社主任实在太不起眼。然而,此时乌兹别克却莫名其妙的传出了一个谣言——说中央跟尤苏波夫本人都有意恢复之前被长期打压的撒马尔罕派,放眼乌兹别克官场,出身撒马尔罕、跟尤苏波夫关系好的级别最高的人,就只有拉希多夫了。

为了避免撒马尔罕派重新上桌,各派力量准备提前让拉希多夫上桌!拉希多夫就这样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然而他还不知道,这场无妄之灾,将给他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

实际上,那个扶持撒马尔罕派的“谣言”其实是真的,在尤苏波夫的支持下,拉希多夫很快转任为了乌兹别克作家联盟主席,虽然依然没什么实权,但至少级别上去了。1950年8月,尤苏波夫调入莫斯科成为棉花种植部长,然后,他就提名拉希多夫接任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主席!

一个三十三岁的作协主席,直接转任共和国政府一把手,这属于写在网文里都会被骂弱智的剧情,然而堪称玄幻的是,苏共中央居然答应了!

实际上,如果从派系斗争的角度看,很容易看出这种布局的原因。对于尤苏波夫来说,他走之后,一把手的党委书记依然是要留给自己的费尔干纳派的,但是,二把手的政府主席,如果落到了塔什干或布哈拉派手里,就会形成严重掣肘,而政坛新人拉希多夫虽然属于撒马尔罕派,但却是自己的亲信。对于莫斯科来说,他们乐得多一些派系来平衡乌兹别克政局,自然也不会反对。

对于塔什干派和布哈拉派而言,虽然这项任命让他们失望,但并非不可接受,毕竟只要不是对方上台,自己这派就不算失败。拉希多夫要声望有文采要能力有文采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威胁,上台了也只能无实权表演,好官我自为之。

1950年8月,一切尘埃落定,费尔干纳出身的阿明·尼亚佐夫(不是乌干达/阿富汗总统,也不是土库曼巴什阁下)当选第一书记,拉希多夫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布哈拉派和塔什干派也各有斩获。然而,拉希多夫很快发现,自己这个二把手上任后,虽然称不上是权势熏天吧,至少也可以说是人厌狗嫌。

虽然名义上是政府主席,但乌兹别克的所有官员几乎都将拉希多夫当成了橡皮图章,这个政府有了他是团建没了他是家宴,各派官员各有各的小圈子没人尊重他的意见。翻黑料找事的人倒是不少,而拉希多夫对此只有一个策略——忍!

也许是听说过德川家康的成功案例,拉希多夫深谙什么叫活到最后就是老艺术家。无论外界如何攻击,他就是咬死不辞职。而且,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特殊的统战价值——各派虽然对自己不满,却都无法容忍其他派系占据这个位置,所以只要能忍,就没人能轻易打倒我!

这份隐忍很快获得了回报,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5年,赫鲁晓夫在中央罢黜了尤苏波夫,费尔干纳派失势,塔什干派上台,而拉希多夫依然屹立不倒。1959年,塔什干派势微后,拉希多夫借着中央整顿的机会,收编了已经失势的布哈拉派,一举登上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的宝座,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死敌出现了。

拉希多夫和赫鲁晓夫

亚德加尔·萨迪科芙娜·纳斯里迪诺娃,1920年出生于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地区的浩罕市。哪怕在工农遍地的苏联干部里,纳斯里迪诺娃也是出身最苦的一批,她在孤儿院长大,连念书都只能去职业学校。然而,就这么个天崩开局,居然被她成功逆袭了!

在职业学院毕业后,纳斯里迪诺娃就在铁路上当起了工人。作为一名女工,纳斯里迪诺娃干活比男人还强,由于技术出色且性格豪爽,很快就受到了同事们的拥戴。18岁成为工头,19岁成为经理,之后甚至作为劳模受到了斯大林接见,并被斯大林称赞为“这才是东方女孩该有的样子!”

从此,纳斯里迪诺娃一飞冲天,她很快成为了全国标杆,被塔什干铁路工程师学院录取。

1941年纳斯里迪诺娃毕业,立刻进入共青团工作,之后一路平步青云,1955年成为了共和国副主席。

跟拉希多夫不同的是,纳斯里迪诺娃的履历十分清晰,她一步一个脚印,执政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1959年的纳斯里迪诺娃身兼两派支持,既有自己出身的费尔干纳派,也有丈夫所代表的塔什干派。

本来,拉希多夫升任第一书记时,已经安排好了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人选,但纳斯里迪诺娃硬生生挤了上来,而拉希多夫完全没有办法,因为给纳斯里迪诺娃站台的人叫做尼基塔·赫鲁晓夫!

对于这个决策,拉希多夫虽然有些不满,但依然可以理解,无非是中央搞平衡嘛,不耽误他的施政就行。对于乌兹别克的未来,拉希多夫在心中早已有了宏大规划。

对于背景强大新挤进来的纳斯里迪诺娃,拉希多夫接下来的工作会有怎样的规划?请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中篇。

来源:小约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