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肯锡前分析师肖璟的这本《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就详细介绍了行业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实战技巧。内容涵盖了行业分析的全过程,包括行业生命周期、商业模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关键维度。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和研究方法,并分享了多个利用AI进行投资研究的案例。
首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想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目的是什么?
从投资角度来说,一整套逻辑自洽、推演严密、结果可观测、体系可修正的研究框架是研究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择业的层面来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对行业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从“疯狂内卷”中多赚的加班费:
当然对于分析类岗位来说,行业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而创业同样离不开扎实的行业研究。
总而言之,无论是获得被动收入还是创造主动收入,建立自己的行业研究框架都是极其重要的。
麦肯锡前分析师肖璟的这本《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就详细介绍了行业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实战技巧。内容涵盖了行业分析的全过程,包括行业生命周期、商业模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关键维度。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和研究方法,并分享了多个利用AI进行投资研究的案例。
下文节选自书中研究进阶:麦肯锡分析师的“资讯料理法”。
来源 |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作者 | 肖璟
01
摆盘:如何输出资讯
在完成烹饪阶段的工作后,下一步就该出锅摆盘了。类似地,在有了核心观点后,我们就该想想如何讲好故事,把核心观点以更吸引人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否则辛辛苦苦得到了一个有用的结论,但潜在受众(比如老板或客户)听都不听,那么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就白费了。
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短视频所带来的“即时满足”,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因此,我们必须在受众的注意力转移之前,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把观点传递出去。
如果大家经常参加券商的路演就会发现,有经验的“资深老法师”懂得照顾听众的感受,并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人能够听得下去;而初出茅庐的分析师在路演时往往照本宣科,缺乏这种吸引力,整个路演冗长乏味、内容零碎。可能路演的文本内容还不错,但听者缺乏兴致,觉得乏味无趣。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李就在其发表的《证券工作手册》一文中提到:“很多时候,听众迷失在讲演者的套话里,打开本本,却无法下笔,因为找不到讲演的要点。……相反,如果表达中前后语言似乎丝丝入扣,但需要延展想象和逻辑推导才能完成这种连续性,不熟悉内容的听众来不及做反应,乍一听,便产生抗拒感,反而会认为表达内容是一团糨糊,矛盾百出。”
02 SCQR框架
一个好的故事线一定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的。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来优化表达方式,才能让一个故事更容易被听懂、被记住。SCQR框架就是这样一套故事线框架。
S、C、Q、R这4个字母分别代表:情景(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问题(Question)、解答(Resolution)。
中文世界也有与SCQR框架对应的“空雨湿伞”模型。
空:对应情景,即描述所处的情景,比如天空飘来一朵云。
雨:对应冲突,即解释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很可能要下雨。
湿:对应问题,即带来了什么问题,比如可能会被雨淋湿而感冒。
伞:对应解答,即给出解决方案,比如带上一把伞。
有时,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省略“湿”(问题)这部分。所以,这个模型经常被简化为“空雨伞”模型。我们可以参考图11-18,看看具体的例子。
情景、冲突和问题这3部分,可以说是故事线的开场部分,可将其统称为“引入”部分。
比如在一个商业案例中,“过去10年,我们几乎垄断了我们所在的关键市场”“现在随着监管的放开,我们要重新面对其他对手的竞争”“我们该如何回应?”,这些都是铺垫,它们最终指向的是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启动一个新的营销策略以及顾客忠诚度计划”。
而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提炼出来的核心观点。我们将核心观点和后续的论述呈现在了这个地方。前面的“引入”部分是为了让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兴趣听下去。
一段引人入胜的引入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水到渠成地带出后面的核心观点。历史上就有一个经典的引入案例——亚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这个演说可以说是美国所有政治家都会主动背诵全文的。演说的引入部分非常吸引人(图11-19)
这是非常经典的SCQ结构。接下来就要给出核心观点,也就是解答部分。这部分最关键的就是要“快准狠”,不要加那么多拖泥带水的条件状语和补充说明,尽可能地让观点清晰、明确。既然SCQR框架如此好用,那是否意味着每次沟通(演示)套一下模板就可以了呢?并非如此。
03
根据受众调整也很重要
我们每天输出资讯的机会有很多,而每个场景和受众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们需要与家人沟通生活琐事、与同事沟通工作、向客户汇报项目进度……这些受众的角色和立场、对沟通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了解程度都不一样,所以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叙事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而我每次写文章时,都会先思考这篇文章到底写给谁看,目标读者是否掌握了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如果读者不具备必要的知识,那么很多内容就需要从基础开始科普一遍。不过,如果选择这么做,还得照顾那些已经了解这些内容的人,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再看一遍自己早已熟知的东西。总之,我需要考虑读者的方方面面,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故事线。
因此,虽然SCQR框架非常经典,但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根据用户特性和需求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几个输出资讯的预设对象。
角色1:路人
如果你在沿街叫卖,或者在拍短视频,那么你面对的是大量路人(或网站、App的访客)。这些路人可能完全不认识你,对你想要传达的资讯可能也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毫无紧迫感。
面对这类受众时,我们更适合把“冲突”和“问题”放在最前面——我们可以通过冲突吸引其眼球,再把问题挑明,告诉他们为什么需要关注。在说明冲突和问题后,再描述场景并给出解决方案。这采用的是CQSR的顺序。
实际上,很多短视频的内容采用的就是这种顺序的故事线。
我有一个朋友运营着一家MCN机构,他分享说,员工在做视频时有个常见套路:在前半段的二十几秒内唤起观众的需求——可能是引发观众的恐惧,也可能是唤起观众的欲望;而后半段的内容再满足观众的需求,给观众一个答案。在需求不断被唤起和满足的过程中,观众就会对这类视频“上瘾”。所以,在你刷短视频时,你往往会发现最精彩的镜头、最激烈的冲突会被剪辑到视频的开头。虽然你知道这都是套路,但你还是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角色2:观众
如果你输出资讯的对象对你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之前了解过你,或者清楚你这次分享的话题,那么这时候的沟通会比面对路人简单一些,因为至少他们对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些受众可能对话题背景或场景不太熟悉,或者没有亲身体验过你所讨论的话题。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对解决方案比较敏感。
面对这种受众时,用最经典的SCQR框架进行沟通比较合适,就像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这一经典案例。
这种叙事方式很适合电影。如果你熟悉电影,应该知道好莱坞有一个被称为“英雄之旅”的剧本模式。“英雄之旅”这个概念来自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一书。他认为世界各地的神话或故事都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图11-20)。实际上,这一模式对应着SCQR的叙事方式,也被《星球大战》《狮子王》《指环王》《白日梦想家》等电影广泛采用。
如果你经常观看网络视频,你会发现一些知名博主也习惯用这个叙事方式。他们会在某个契机下启动一个项目(可能是制作一个产品或烹饪一道菜肴),然后会遇到各种困难或挑战,想办法一一克服和应对。最终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在展示自己的成果后,他们还会分享从整个过程中得到的精神层面的启发。
角色3:大老板
大老板也是一类特别的受众——他们对场景和冲突有所了解,但不太清楚细节;他们的时间宝贵,所以他们也没什么耐心;他们比较重视行动,希望可以直接听结果。
面对这种受众时,我们可以选择把整个解决方案放在最前面,直接用“解答”部分开场。在很多老板看来,最好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直截了当的、可以为决策和行动提供参考的结论,而不是绕弯子吊他们的胃口。在呈现解答部分后,再补充情景、冲突和问题的细节也来得及。于是,沟通顺序就变成了RSCQ。
这种沟通方式同样适用于客户的管理层。在麦肯锡,很多时候咨询顾问都是直接跟客户的CEO或董事长进行沟通,所以麦肯锡的咨询顾问非常习惯使用这种沟通方式。
在麦肯锡的一次内部培训上,有人分享过这样一幅讽刺漫画:在某公司的董事会上,汇报人一上来就通过PPT文档的第一页给出了结论:“我们破产了。”
其中一位参会者很满意地评价道:“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的演讲总是直击重点。”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学到一个道理:面向管理层,就算是直接给出负面的结论,也好过吞吞吐吐绕弯子,浪费大家的时间。
角色4:直属领导
直属领导通常对目前的情况已有深入了解,并清楚地知道问题所在。由于解决方案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会高度关注,所以我们在有了解决方案后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引入部分。除非是针对新问题的首次沟通,否则我们不必耗费太多精力去铺垫。向他们重述情景、冲突和问题,很可能只会消耗他们的耐心。
面对这种受众时,我们可以直接给出一个解答,即只叙述核心观点。比如前文提到的我在谷歌时的那个研究核心客户画像的项目,我在演示时“直接上菜”便是更好的选择。这种沟通方式也适用于一起紧密合作的同事或客户。我们可以用图11-21总结一下上述4种角色。
当然,我们千万不能刻舟求剑,只套同一模板。具体的沟通方式还要针对受众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比如,如果你的大老板已经非常清楚情景和问题的细节,那么你只跟他沟通“解答”部分是完全可以的。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作者:肖璟
麦肯锡前分析师肖璟重磅新作,教你用底层分析框架做出明智决策;
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研究指南;
李一诺、邱天、徐冰、黄海、陈楸帆、廖红英、苏丽文、老钱联合推荐;
附赠电子版行业研究卡牌一套,涵盖50个核心概念。
来源:新发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