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王集镇:攥指成拳聚合力 抱团发展促振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21:13 1

摘要:在鲁西南平原的阡陌交错处,曹县王集镇正以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破解乡村振兴难题。面对行政村规模小、资源散、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该镇坚持以村党组织“抱团发展”为抓手,创新构建“一融五联”机制,通过组织融合引领村庄联建、治理联动、人才联育、服务联享、产业联营,推动4个行

在鲁西南平原的阡陌交错处,曹县王集镇正以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破解乡村振兴难题。面对行政村规模小、资源散、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该镇坚持以村党组织“抱团发展”为抓手,创新构建“一融五联”机制,通过组织融合引领村庄联建、治理联动、人才联育、服务联享、产业联营,推动4个行政村、1.1万群众走向协同共富。

组织融合强引领,构建抱团发展“红色引擎”。王集镇打破传统行政村界限,以省派第一书记村李庄村为中心村,联合周边4个村,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小组攻坚”的三级联动机制。创新“136”工作法,即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建立“月碰头事项、生活联办事项、重大问题协商事项”3张清单,规范“商议—报告—审核—表决—公告—实施”6步议事程序,确保决策科学、执行高效。

村庄联建优布局,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以“人口向镇驻地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目标,王集镇在分散村庄合村并对的基础上,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分批次跨村搬迁到镇驻地,建成片区ABCD四个区,5000余名村民入住设施配套齐全的小高层住宅。通过新村、社区建设,节约土地1200余亩,集约利用,发展高效农业,实现“空心村”向“高效田”的转变,村均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

治理联动促和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创新“三英三解”调解模式(“法舅”断家务、“巧姨”理邻里、“五叔”评是非),设立特色调解室,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37件,连续三年实现信访“三无”。推行“一统四进”网格化治理,组织社会治理、党员力量、行政执法、志愿服务进网格,跨村划分责任区,联合巡查环保、治安等问题。制定村庄“善治十四法”,统一制定片区公约、联考联评办法、信用积分跨村兑换管理机制等制度,建立信息协作、防范协作、打击协作、管控协作、调处协作“五大协作机制”,推动片区治理规范化、制度化。

人才联育增活力,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发挥省派第一书记“尖兵”作用,由2名强村书记结对帮带2个弱村书记,实行“月考核、季评比、年述职”动态管理。推行“三青人才”计划,片区内重点培育3-5名县级以上乡村好青年,择优储备34以下村级干部后备力量,把35周岁以下农村优秀青年优先发展为党员。整合7个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和25个种养大户资源,培育电商人才87人,组成“乡村合伙人”联盟。以“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入驻电商平台,依托电商实训基地,引导联建村党员群众通过主播带训、专家培训成为电商“网红”,壮大线上销售生力军。

服务联享惠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服务联享,在镇驻地建设5000余平方米的“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争取省派第一书记后方单位资金支持,在片区中心村建设便民服务站,其余村建设代办服务点。建立“我来跑”代办制度,为群众提供40余项代办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造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院、卫生室、中小学、幼儿园、快递、银行、超市等于一体的“5分钟便民生活圈”。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8台,实现社保、医保等48项业务跨村通办。民生联办,牢牢抓住省派第一书记帮扶的大好机遇,整合各类资金1200万元,新打机井251眼、修通断头路10公里、安装路灯280盏,解决4村灌溉难、出行难问题。

产业联营促增收,激活片区发展新动能。按照“一园两区五带”产业布局,建成22万平方米毛纺产业园,吸引16家企业入驻,年税收4500万元,带动2000余人就近就业。联合发展电商产业,省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组织李庄村与张店村共建电商基地,推动工艺品、演出服等产品通过200余家网店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整合联建资金100万元,与龙头企业商都恒昌公司合作发展肉牛养殖,年增村集体收入8万元,实现联建村共同受益。

“要抓住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让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王集镇通过“一融五联”机制,抱团合力发展,片区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2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5000余人住“幸福”社区,11000名群众在跨村联建中共享发展红利,形成了“党建强、产业兴、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