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多少销量、多少互动,都可以定制,价格实惠,效果逼真。”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发布相关广告。
“只剩最后500单!”
“3、2、1,上链接!”
当前
不少平台已开启“双11”大促
这一抢购场景
在直播间内已是司空见惯
然而
部分商家和主播
通过伪造
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
刻意制造商品“热销”假象
还有一些公司
“代刷”业绩
俨然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来看《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
01
销量、点赞、弹幕均能“定制”
“想要多少销量、多少互动,都可以定制,价格实惠,效果逼真。”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发布相关广告。
近期,记者以提升直播间数据为由,在社交平台轻松联系上提供“直播间数据优化”服务的代刷公司。这些公司的服务覆盖广,从单品销量、点赞、弹幕互动等基础项,到真人进入直播间、停留时长、定制发言,甚至指定时间点爆发式评论,均可实现。
实际服务过程中,代刷公司称会通过两类核心操作达成目标:
使用软件或真人刷手批量发送指定内容的弹幕,如“好用”“回购”“什么时候上福利”等,营造积极讨论的氛围;
大量刷点赞数量,提升直播间热度权重。
10月26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联系到代刷公司“奇迹战队”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新号适合用互动业务加热直播间,等直播间热度上来后,再刷“广场”(展示实时直播的聚合平台)热度,同时强调“我们是专业团队,实行一人一机一IP模式,IP覆盖全国,全是真人操作”。
▲直播间真人刷热度明码标价。资料图片
记者查看了对方发来的真人助力流量业务价格表:
互动业务,5米/人小时,20人起步;
挂榜业务(关注点赞不互动)2.5米/人小时,30人起步;
广场业务,6米/人小时,20人起步。
这价格表中的“米”
是该公司为规避平台监管
对“元”的代称
▲直播间真人刷热 度 业务价格表 。资料图片
“限量”“最后××单”“倒计时上架”这些话术,配合刷出来的抢购数据,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再不买就没了”的焦虑,从而匆忙下单,降低了对产品本身质量的判断力。
热衷网购的消费者张女士就表示,直播间抢完就下架的话术会让她产生紧迫感,产生抢到就是赚到的感觉,看到几千单一扫而空,会激情下单,因此买过不少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商品。
02
“真人众包”使刷量更加隐蔽
除了刷出来的数据,在社交平台上,更有宣称“直播间推广”“数据优化”“人气助力”的广告。
服务明码标价,增加100个“真人”在线观看并停留一定时间,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定制化弹幕评论,按条数收费;刷单品销量,根据商品金额和所需单量定价,通常包含本金和佣金。
这条产业链上,有开发刷量软件的技术团队,有负责对接商户的中介,有组织和管理刷手资源的“代理”,更有大量兼职充当刷手的普通用户。他们通过特定的任务平台或群组接收指令,赚取任务金。这种“众包”模式使得刷量行为更加隐蔽,加大了平台监管的难度。
一位刷单客服人员向记者透露:“现在简单的机器人刷量很容易被平台识别,所以,我们更多采用‘真人众包’模式,即通过分发任务给大量‘真实用户’,让他们进入直播间完成指定操作,比如发言、点赞、下单购买等,这样看起来更‘真实’。”
03
“直播间刷数据”会误导消费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直播间数据造假严重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当靠刷单制造虚假口碑和销量的商家能够轻易获得平台流量倾斜和消费者青睐时,那些坚持诚信经营、产品优质但未参与刷单的商家反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市场竞争恶性循环。这破坏了健康的市场生态,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段慧传表示,直播间中故意夸大产品特性、虚构订单数据,已成为吸引关注、实现经济效益的常见手段。帮助制造商品虚假销量的代刷单公司,其不同形式的刷单操作,可能涉嫌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破坏生产经营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等多项罪名,相关主体还可能被认定为上述某一罪名的共犯,包括主犯或从犯。
消费者基于被粉饰的销量、评价和直播间氛围作出购买决策,其获取的信息是不真实、不全面的,其选择权建立在虚假基础上。消费者可能因虚假宣传购买了质次价高、不符合预期的产品,造成经济损失。
04
电商和直播平台
应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
面对屡禁不止的数据造假乱象,治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刷单行为隐蔽性强、技术不断翻新、跨平台操作、产业链复杂的特点,致使取证和认定存在一定难度。此外,部分平台出于流量和商业利益考虑,对内部数据的监管力度不足。要有效遏制这一乱象,须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王鹏表示,电商及直播平台是治理的第一道关口,应提升技术识别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识别异常流量和虚假交易,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模型。一旦发现刷单行为,要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如降低商家权重、封禁账号、扣除保证金等。同时,应优化排序和推荐算法,避免“唯销量论”“唯热度论”,让优质内容和服务成为流量的关键。
“当数据造假成为潜规则,消费者在一次次‘被套路’后,会对整个直播带货模式产生信任危机,质疑所见数据的真实性,降低消费意愿,最终损害的是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王鹏如是说。
段慧传建议消费者:
✅ 理性看待直播间的销售氛围和各类数据,不盲目跟风;
✅ 购物前多渠道了解产品信息,仔细辨别评价真伪;
✅ 注意保存购物凭证、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证据。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王小月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来源:嵇嵇科技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