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珍藏 | 承载先贤风范 赓续学术传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9:59 1

摘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整理完成的《辅仁大学年刊》全书6册,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该书是图书馆系统整理校史文献的新成果。

京师珍藏 · 第43期

承载先贤风范

赓续学术传统

——《辅仁大学年刊》正式出版

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整理完成的《辅仁大学年刊》全书6册,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该书是图书馆系统整理校史文献的新成果。

1

出版背景

民国时期很多大学都编印有大学年刊,或称毕业年刊、毕业纪念刊、毕业纪念册、毕业同学录等。大学年刊作为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录了本年份毕业学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系别,甚至印有学生的照片,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大学发展情况、大学校园面貌乃至民国高等教育史和民国人物,是最准确的基础文献。

因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主体并入我校,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得以较为完整地收藏了辅仁大学的毕业年刊。辅仁大学的毕业年刊不仅收录当年毕业生的情况,还保留了辅仁大学校史、各系教员情况、机构设置和历史沿革、老建筑照片、学生社团和学生生活的记录等丰富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字价值和图片价值。此外,校长陈垣、文学院院长沈兼士、校秘书长英千里等人的题词和手写的临别赠言,也都颇显珍贵。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辅仁大学年刊》,最早一期出版于1937年,至1950年共14册。为了让这批尘封多年且十分珍贵的资料能够展示于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将其整理影印出版,以期能够促进民国馆藏资源价值的再发现,助力校史相关研究和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而推动民国时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

主要内容

《辅仁大学年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校长毕业赠言、师长题词、校史简介、级史简介、校景照片、教职员工照片、毕业生照片、学生团体照片、体育及文娱活动照片,以及在校学生的文艺作品选登、编后和广告等部分。

《年刊》将每一年内学校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所发生的大事,分门别类地以图片反映,或配以文字解说,或作专题的报道,同时还将在校的每一位教师、行政人员和应届毕业生立档存照。

校长毕业赠言、目录

1939年辅仁大学年刊陈垣校长手写寄语

首册总目录

毕业生、教职员照片

1945年辅仁大学年刊毕业生照片

1937年辅仁大学年刊教职员照片

团体照片

1941年辅仁大学年刊教师团体照片

1937年辅仁大学年刊学生团体照片

3

价值与出版意义

北京辅仁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较为重要的一所大学,其创办体现了新式大学教育体制与教会组织、本土文化与宗教文化、传统学术与西方科学的相互交融与互鉴。

辅仁大学在北京办学的20余年时间里,培养了众多优秀毕业生,其中有的人成长为著名的学者、科学家和院士。如刘乃和(1943年毕业于史学系本科,1947年史学硕士毕业,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叶嘉莹(1945年毕业于国文系本科,中国古典诗词学家)、蒋丽金(1944年毕业于化学系本科,1946年化学硕士毕业,著名有机化学家、院士)、王光英(1942年毕业于化学系本科,杰出实业家)、王光美(1943年毕业于数理学系本科,1945年物理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著名社会活动家)、邓昌黎(1946年毕业于数理学系物理组本科,著名美籍高能物理加速器专家兼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等,都是辅仁大学的学子。

《年刊》的时间跨度从1937年6月1950年6月,正是“七七事变”开始之前,之后历经北平沦陷、八年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和北平解放,并开始建设新中国的特殊时期。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许多高校的刊物纷纷停办,《年刊》得以幸存并持续出版,代表性地记录了北京辅仁大学在沦陷时期不仅仍照常开办,还得以继续发展的历程。

《年刊》的整理出版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研究这一特殊时期师生群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况思想动态变化、沦陷区的高等教育情况教会教育等,也具有重要价值。

回顾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遥望民国时期辅仁学子群像,追思先贤名师风范,北师大人更应以此赓续学术传统,凝练治学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策划:古籍特藏部

撰文:刘佳

排版:汪伊诺

审核:程仁桃、黄婧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