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萧莉教授将样板戏形容为 “提线木偶”,此观点乍听之下颇为新奇,却也引发了诸多思考。在艺术研究与评论的范畴中,这样的论断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产物,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多元的文化内涵,将其简单定义为 “提线木偶”,实在
黄萧莉教授将样板戏形容为 “提线木偶”,此观点乍听之下颇为新奇,却也引发了诸多思考。在艺术研究与评论的范畴中,这样的论断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产物,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多元的文化内涵,将其简单定义为 “提线木偶”,实在有失偏颇,这种观点不仅未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样板戏,还忽略了其在艺术创新、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所蕴含的深层价值 。
样板戏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彼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国家建设。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成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一思想为样板戏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从创作初衷来看,样板戏旨在通过艺术形式传播革命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在那个时代,广大工农兵群众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文艺形式往往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样板戏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将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例如,《红灯记》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党的秘密,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剧中人物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智取威虎山》则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侦察兵杨子荣深入虎穴,智斗土匪的传奇经历,歌颂了革命战士的机智勇敢和英雄气概,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样板戏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融合,绝非 “提线木偶” 般刻板模仿。以京剧为例,样板戏在保留京剧传统唱腔、身段、脸谱等技艺的基础上,引入了话剧、舞蹈、音乐等多种现代艺术元素 。
《红灯记》中的唱腔设计,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吸收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音乐表现更加生动有力。在《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 这一片段堪称经典,其通过精彩的舞蹈编排和激昂的音乐,将杨子荣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京剧表演增添了新的活力;《沙家浜》的 “智斗” 唱段,凭借精妙的唱词、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剧情,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而中央交响乐团将其改编成交响乐版本,更是让这部经典之作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不仅保留了京剧唱腔的韵味,还融入了西方交响乐的宏大气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力,也为京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充分展示了样板戏在艺术创新上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就。
样板戏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并非简单的传声筒。以《红灯记》为例,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党的秘密,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剧中通过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革命信仰的坚定传承以及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牺牲精神。李玉和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坚守党的秘密,毫不退缩,他的那句 “我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李奶奶在向李铁梅讲述家史时,回忆起当年的革命经历,那份对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令人动容,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革命斗争的残酷与艰辛,以及革命信仰的强大力量。
再看《白毛女》,它以河北地区的民间传说 “白毛仙姑” 为蓝本,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地主阶级的残酷无情以及广大民众受尽压迫和剥削的悲惨命运,从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解救中国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公无私精神 。喜儿从一个天真淳朴的少女,在遭受地主黄世仁的迫害后,被逼入深山,头发变白,成为 “白毛仙姑”,她的悲惨遭遇是旧社会广大受压迫人民的缩影。而八路军的到来,让喜儿得以彻底翻身,开始新生活,这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人民带来的希望与解放,反映了阶级压迫与反抗这一深刻的社会主题。
在当时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样板戏的出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激发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样板戏通过艺术形式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样板戏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在评价样板戏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黄萧莉教授的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对历史的片面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样板戏的全部。我们应尊重历史事实,认识到样板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欣赏其艺术价值。
我们不能因为样板戏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就对其全盘否定。每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它们。就像中国古代的诗词,不同朝代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就忽视它们的价值。样板戏也是如此,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我们要尊重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价值是多元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样板戏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应欣赏其艺术创新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要鼓励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
黄萧莉教授将样板戏描述为 “提线木偶” 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样板戏的重新审视,但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和简单化。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初衷,其在艺术创新、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样板戏虽然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然能够在今天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偏见或者个人的喜好,就否定样板戏的价值。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