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场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却在短短三天内席卷全网的“师生对决”。这不是一场关于学术的辩论,而是一场由课堂提问引发,在网络匿名区发酵,最终很可能在法院“C位出道”的硬核冲突。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场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却在短短三天内席卷全网的“师生对决”。这不是一场关于学术的辩论,而是一场由课堂提问引发,在网络匿名区发酵,最终很可能在法院“C位出道”的硬核冲突。
地点,重庆工商大学;主角,法学院胡霞老师,与她的大一学生李某。
关键词:“子公司与分公司的区别”、“刻薄”、“媚男”,以及一句“我们法庭见”。
这是一出现实版的“惹错人”剧本,还是当代师生关系失衡的极端样本?当00后学生遇上“硬核”法学教授,一场关于名誉、边界与沟通的“教学案例”,正在我们眼前直播上演。
故事的序幕,发生在2025年10月28日,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的课堂上。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教学场景。胡霞老师正在授课,她向大一学生李某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按理说,对于法学生而言,应该是“送分题”——“子公司与分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然而,李某没能答上来。
根据胡老师的后续说法,她其实已经考虑到了李某当时的状态(李某自称患有ADHD,即注意力缺陷障碍),因此特意选了全堂课最简单的一个问题。
但显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李某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不过是大学万千课堂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但李某同学,显然不这么认为。她自称在课堂上“情绪失控”,感到了“羞辱”。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关键的“罗生门”。李某事后声称,自己被老师“连续批评了20分钟”。而胡老师则坚决否认,并指出,批评李某的真正原因,是她在课堂上自称“老子”等不敬言行,并且,班长可以作证。
孰是孰非,我们暂且按下不表。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某心中的“屈辱感”是真实存在的。而她选择的宣泄方式,则直接点燃了这场风暴。
10月28日当晚,李某出手了。
她的战场选在了两个地方:一是校园匿名平台“工商秘密”,二是她自己的个人朋友圈。
她投下了一枚“数字手雷”。在这份匿名的指控中,李某对胡霞老师发起了猛烈抨击,用词堪称“刀刀见血”。
她指控胡老师“上课刻薄”、“以身份压人”,并且用了两个极具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词汇:“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OK”。
“媚男”,这个词的分量,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我们都懂。它不是一个温和的批评,而是一个近乎诛心的人格标签。
李某的“论据”是什么呢?她解释说,老师在课堂上对待男生的态度“更温和”。比如,有三名男生共同答题时,老师给予了宽容;而轮到她自己时,就成了“连续20分钟”的羞辱。
至此,一个“打压女生、偏袒男生”的“刻薄女教师”形象,在匿名版上被迅速勾勒出来。
李某也许认为,匿名的掩护和情绪的共鸣,会让她在这场“舆论战”中大获全胜。她可能没想到,她面对的,是一位较真的法学教授。
10月29日,胡霞老师看到了这些指控。
她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硬核”。没有息事宁人,没有私下沟通,胡老师选择直接在班级微信群里“正面开团”。
她甩出了匿名平台的截图,直接在群里公开“点名”李某,要求她提供证据,否则——起诉。
胡老师的声明,逻辑清晰,步骤明确,充满了法学专业的严谨(和压迫感):
第一,她已经联系了平台,获取发帖者的信息,并完成了证据保全。
第二,她将把此事提交学校,并正式向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她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私下道歉,并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最“杀人诛心”的是,胡老师平静地在群里宣布:这件事,将作为她未来的一个教学案例,用来给学生们详细讲解“侵权与犯罪的界限”。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李某同学,你不仅惹怒了你的老师,你还可能“荣幸”地成为你师兄师姐们未来《经济法》或《侵权责任法》课上的经典案例,主题就是“论大学生匿名诽谤老师的名誉权侵权认定”。
这波操作,直接把一场校园内部的口角,从道德层面,强行拉升到了法律层面。
第四幕:失控的道歉,“名为道歉,实为辩解”
胡老师的雷霆反击,显然超出了李某的预料。这位大一新生慌了。
10月29日和30日,李某连续两次发表道歉。在道歉信中,她试图“拆弹”。
她承认了几个关键事实:
承认引用“媚男”这个标签,是“滥用网络用语”。
承认“批评20分钟”的情节,是“夸大”其词。
她解释自己投稿的动机,是感觉受到了羞辱。
同时,她再次提到了自己的“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试图解释自己为何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以及为何情绪容易失控。她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如果这是一般的师生矛盾,故事到这里,可能就以“学生认错、老师原谅”而剧终了。
但是,胡老师拒绝了。
胡老师对这份道歉的评价是:“名为道歉,实为辩解。”
在她看来,李某的道歉毫无诚意,只是在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找借口。胡老师明确表示,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截至10月30日晚间的最新消息,胡老师依然表示“回重庆立即起诉”,态度没有丝毫软化。
这场风波,迅速引爆了全网。学校方面也做出了回应——一如既往的“官方回应”。辅导员和党政办表示“相关部门处理中”,宣传部则称“已关注舆情,正在处理”。
但舆论的法庭,早已开审。
支持老师的观点认为:干得漂亮!学生用网络流行词汇公然侮辱老师“媚男”,这早已越过了“批评”的边界,就是赤裸裸的“诽谤”。法学教授用法律维权,天经地义。这届学生,确实需要上一堂关于“敬畏”和“边界”的课。
支持学生的观点(或者说,同情学生的观点)则认为:老师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学生匿名吐槽几句,是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操作”,虽然用词不当,但本质上还是“情绪发泄”。老师直接起诉学生,是不是太“玻璃心”?这是否会彻底激化师生矛盾?
而法律界人士的分析,则更为冷静:
律师明确指出,“刻薄”、“媚男”这些词汇,具有明显的贬损性。如果李某无法举证胡老师真的存在这些行为,那么她的主观臆断和公开发布,就造成了老师社会评价的降低,这涉嫌构成名誉侵权。
这与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合理批评”,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事件还在发酵中。校方尚未公布处理结果,而胡老师的诉状,也许已经在路上。
这场冲突,把当代校园中几个最敏感的神经元全部戳中了:师生沟通的缺失、网络匿名的滥用、“ADHD”等心理标签的边界、以及“媚男”这类性别议题词汇的扩大化使用。
李某同学,她可能确实在课堂上感到了不适,但她选错了武器和战场。她试图用网络舆论的“情绪价值”去攻击一个“讲法律”的人。
这场风暴的起点,只是一个基础的法律问题;而它的终点,却很可能是一个冰冷的法律判决。
当情绪的宣泄撞上了法律的准绳,当网络的“梗”变成了法庭的“证”,与其刻意抹黑他人,不如自己多想想后果。
来源:郭云神奇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