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书法家尚廷震先生 ——”李氏桑皮纸金榜书画家”之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6:59 1

摘要:李氏桑皮纸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今,其第二十一代传承人李庆亮在坚守古法的同时,对72道复杂工序精益求精。该纸以纯手工制作为核心,从剥皮到成品需耗时3个月,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成品纸纤维细密、纹理清晰,兼具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滑的特质,更有吸水不腐、

桑皮纸古称皮纸、汉皮纸,距今约1700年历史,有“千年老纸”之称,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李庆亮先生大智若愚

李氏桑皮纸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今,其第二十一代传承人李庆亮在坚守古法的同时,对72道复杂工序精益求精。该纸以纯手工制作为核心,从剥皮到成品需耗时3个月,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成品纸纤维细密、纹理清晰,兼具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滑的特质,更有吸水不腐、久存无蚀的优势;其润墨性突出,书写作画能让字迹骨神兼具、画作神采飞扬,完美契合中国艺术风格。

笔者(右王昕)文博会邂逅李庆亮先生(左)

凭借卓越品质,李氏桑皮纸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美、日、韩等国,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钟爱与收藏。

以笔墨承传统 以创新铸书魂

——“李氏桑皮纸金榜书画家”之一尚廷震先生

文/王昕

1953年,尚廷震生于书圣故里费县。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将厚重底蕴悄然融入他数十载的笔墨生涯。他与书法相伴半生,临名家碑帖却不困于古法,把半生文化积淀与世事感悟揉进笔端,终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其作如岱岳雄峙,尽显大气浑然;似松柏挺秀,暗藏苍劲风骨。运笔间,行云流水藏圆转遒丽之灵;结体中,宽博深稳透洒脱飘逸之气。墨色浓淡相宜,线条精到传神,自问世便深得大众喜爱,成为当代书坛一抹亮眼的色彩。

尚廷震先生德艺双馨

一、笔墨之路:于传承中破界,在融合中新生

尚廷震先生的书法根基,深扎于传统经典的土壤。他从颜体楷书的雄浑气象起步,而后遍临“二王”的飘逸灵动、欧柳的严谨法度,将诸家精髓熔于一炉。观其行草,起笔藏《兰亭序》的优雅含蓄,行笔透《祭侄稿》的厚重苍茫,晋人的风流与唐人的法度在他笔下刚柔相济,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笔墨对话。

佳作欣赏之一(李氏桑皮纸书写)

这份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催生出他独有的艺术标识——“尚体行书”。他打破单一书体局限,大胆融合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与草书的灵动,让字体在方正中见刚劲,于灵动中藏严谨。既避开楷书的刻板、行书的流俗,又消解草书的晦涩,最终形成“雅俗共赏而不失格调,灵动飘逸而不脱法度”的独特风貌,让沉睡的传统书法在当代焕发出鲜活个性。

佳作欣赏之二

作为“当代舒体传承领军人物”,他对舒体的传承更显独到眼光。不满足于模仿舒体“藏头护尾,筋骨内含”的表象,而是精准抓住其艺术本质,将舒体圆润浑厚的线条,与自己打磨多年的方折笔法巧妙结合,实现对舒体的“雅化提升”。既保留舒体贴近大众、易于辨识的优势,又注入传统行草的精英气质,让舒体兼具文化韵味与时代活力,真正平衡了书法的艺术性与普及性。

佳作欣赏之三

在章法布局上,他亦展现出开阔的当代视野。吸收现代视觉构成原理,通过调整字组疏密、把控墨色浓淡,制造出富有张力的空间节奏——浓墨如高山坠石,掷地有声;淡笔似流水映月,意蕴悠长。在传统框架内赋予书法全新的视觉冲击力,让千年笔墨精准契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架起传统与当代的审美桥梁。

佳作欣赏之四

二、文化担当:以教育传薪火,用行动播雅韵

尚廷震先生的书法人生,从不止于个人的笔墨创作,更在于对书法文化的传承与传播。2006年,他在家乡创办费县书画艺术学校,数十年间深耕不辍,为费县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书画人才,让书法之根在故土深深扎根;2018年,他创办《墨韵书道》栏目,以“每天一篇”的坚守,将其打造成千万书法爱好者的“线上课堂”,让书法知识跨越山川地域,触达更多渴望亲近传统文化的人;他还开设“墨聊”分享直播间,以亲切通俗的方式分享书法技艺、弘扬正能量,让曾经高居于象牙塔的书法艺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佳作欣赏之五

即便声名渐起,他传播文化的热忱从未消减。北京的书画院、广州的街巷、内蒙的草原、秦皇岛的海岸、武汉的江滩、上海的弄堂……祖国大地上,处处留下他交流书法、传播文化的足迹。他的《书家杂谈》《教你学书法》《书家宝典》《墨韵书道》等著作传世,既是个人笔墨心得的沉淀,更是留给后世书法爱好者的珍贵教材,为书法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佳作欣赏之六

三、师门之道:有教无类守初心,以联寄情寄厚望

尚廷震先生收徒,始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在他眼中,弟子的身份、地位从非考量标准,唯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人品端正,二是对书法怀有虔诚敬畏之心。此前,他已在费县举办五次收徒仪式,在外地举办四次;第十次收徒时,新入门的董淑锋已是颇有成就的画家,刘平则深耕周易与道教研究。而他的门下弟子,既有机关人员、企业老板、农民、工程师,也有双硕士;既有中青年书画家,也有八九岁的书法孩童——身份各异,却因对书法的热爱与敬畏,共同汇聚于尚门之下。

佳作欣赏之七

收徒之时,他为新徒题写“锋从磨砺出,平由风浪静”的镶名联,字里行间满是师者的爱犊之心;面对众弟子,他更寄予深切厚望:“书法从来不是单纯的技艺,它是修身的法门,是文化的根脉。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研习,既要敬畏传统,又不被传统困住;既要勇于创新,又不丢了本心——用笔墨传递中华美学,让书法在新时代里绽放更亮的光彩!”这番话,既是对弟子的期许,更是他对书法文化传承的赤诚告白。

佳作欣赏之八

四、书坛影响:以真立言破乱象,以正为轴树标杆

在信息喧嚣、审美紊乱的当下,尚廷震先生以一场“当代书法百强对比”的壮举,在书坛留下深刻印记。三个月间,素不相识的李中科先生写下五十多篇评论,从《排不进百名的尚廷震VS第100名周剑初》开篇,以笔为刃、以理为轴,深入剖析百位当代书家的作品。

佳作欣赏之九

这五十多篇评论,既是对个体作品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国书法现状的清醒诊断。它如一面“照妖镜”,照见书坛的荒诞与崇高:有些书家名满天下,作品却不成形体;有些书家籍籍无名,笔墨间却自有气象万千。名气的光环被作品真相剥开,体制的幻象被笔墨力量击碎。不靠机构推举、不借权威认证,尚廷震先生仅凭作品优劣、笔墨真伪,在纷杂的书坛中重建了以“美”为核心、以“真”为标准、以“道”为归宿的价值秩序,推动了一场正本清源的审美回归。而后续的几十篇论述,必将进一步揭开当代书坛的遮羞布,让尚廷震先生的书法艺术被更多人认识与解读。

佳作欣赏之十

当代书坛,学院派“守形不敢放”、权力派“守势不敢真”、碑帖派“守古不敢新”、文人派“守雅不敢雄”、实验派“守异不敢正”,失衡格局显而易见。而尚廷震先生,恰似一条贯通古今的中轴——不趋附体制,不盲目创新,不囿于碑帖,不陷于逸趣,作品“正气而不板,洒脱而不乱”,对五种偏向形成全面校正。对比之中,他几乎从未败北——非因批评之偏,而是因实力之真:面对学院派,他的作品更生动;面对权力派,他的笔墨更纯粹;面对碑帖派,他的风格更灵动;面对文人派,他的底蕴更厚实;面对实验派,他的创作更显书道尊严。

佳作欣赏十一

如今,数十家书画院和全国诗书画印大赛委员会频频向他发出邀约,作品在国内外艺术馆多次展出并被收藏,在全国性大赛中屡屡斩获大奖;其作品、传略入编《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集》等二十余部大型书画典籍,多家艺术机构授予他“书画界领军人物”“德艺双馨艺术家”“书画名人”等称号。他还曾为东北电力大学、湖南岳阳厚德堂茶馆、义乌供销社文化艺术馆等题名,受邀书写浙江大学校训,为福建“野独”茶叶、中国北方畜牧网等品牌赋予笔墨气韵。

佳作欣赏十二

尚廷震先生以一己之力证明:书法的高峰不在头衔而在心境,书法的未来不在“新”而在“真”。他的“尚体行书”、他对舒体的传承、他对文化的传播,都在重新定义“传统的现代性”,也为当代书家如何“扎根传统、面向大众”提供了珍贵的实践样本。

佳作欣赏十三(左王昕、右尚廷震)

尚廷震先生的书法人生,是笔墨与心灵的对话,是传统与时代的交融。尚廷震先生以赤诚之心在砚田耕耘,不仅让自己的笔墨成为当代书坛一道温暖的风景,更以传承与创新的坚守,为中国书法的未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大家有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