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只瘦弱的狸花猫,前腿插着抽血包,身体瘫软,当抽血者提起它的后腿试图抽出更多血液时,这只猫已无力挣扎。这段触目惊心的画面,撕开了宠物血库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据爆料,这些被称为“血猫”的动物大多是流浪猫,在被抽干血液后,每袋血以800元的高价卖给宠物医院。保守
评论员 牛可心
一只瘦弱的狸花猫,前腿插着抽血包,身体瘫软,当抽血者提起它的后腿试图抽出更多血液时,这只猫已无力挣扎。这段触目惊心的画面,撕开了宠物血库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据爆料,这些被称为“血猫”的动物大多是流浪猫,在被抽干血液后,每袋血以800元的高价卖给宠物医院。保守估计,一只猫至少能产生2400元的“商业价值”。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宠物血库系统。宠物医院和主人在面对手术、意外伤害等急需用血的情况时,主要依靠三种途径:自家或亲友的宠物互助献血、通过网络发起的爱心捐献,以及商业血库供血。由于宠物献血需要匹配血型,且对体重、健康状况等有严格要求,能够及时献血的宠物十分有限。正是这种“血荒”,让一些人看到了牟利的空间。商业血库运作缺乏透明度,动物的饲养条件、采血的规范性与人道程度几乎处于监管盲区。正因缺乏标准与监管,才导致“抽干流浪猫狗”这类极端牟利行为的出现。
在商业血库眼里,这些被称为“血猫”“血狗”的动物不再是生命,而是赤裸裸的商品,它们被密集地囚禁在恶劣环境里,生存的唯一价值就是定期被推上采血台。以猫为例,一只5公斤的猫全身血液约300毫升,安全献血量不应超过50毫升。但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机构完全无视这个标准,抽血频率远超动物生理承受极限。
有人认为这是“必要之恶”,认为这些流浪动物的牺牲可以挽救更多宠物的生命。然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任何医疗行为,包括宠物医疗,都应当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如果默认以一部分动物的非人道牺牲作为医疗前提,这不仅纵容了残酷的产业,更可能导致血液来源不明、疾病传播风险大增,最终危及本应被救治的宠物。将一个生命建立在另一个生命的痛苦之上,这种以牺牲为代价的救治方式,本质上已经背离了尊重生命的初衷。
事件曝光后,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已发布倡议,呼吁机构拒绝使用来源不明的血液。政府部门也表示介入核查。这无疑是积极的信号,但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仅靠一时的舆论风暴与行业自律。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宠物血库的设立标准、审批流程和运营规范,对非法采血及血液买卖行为设定具有足够震慑力的罚则。同时,借鉴相对成熟的动物血库管理体系,建立一套规范、透明、可追溯的宠物献血机制,或许是可行的解决路径。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