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老了,就不要乱动。”
这句话,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常挂在嘴边。可另一边,健康栏目、短视频平台却天天在说:“生命在于运动”“不动就等于慢性自杀”。
到底听谁的?年过六十,究竟该不该运动?锻炼过头真的会“折寿”吗?
医生明确指出:锻炼要适量,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某些运动方式不仅无益,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运动本意是强身健体,但过了60岁,身体肌肉、关节、心肺功能都在自然退化,再用年轻人的锻炼方式“硬套”到老年人身上,反而容易出事。
一位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表示,门诊中接诊的老年运动损伤患者中,有六成以上是因为运动方式不当导致,例如不热身就跑步、练太重的器械、高强度有氧等。
年龄越大,运动越需要“讲科学”。医生不是让大家不动,而是提醒:不要盲目模仿,更不能“逞强”。
1. 不热身直接锻炼
有些老年人一上来就开始“动真格”,跳广场舞、打羽毛球,身体还没反应过来,肌肉却已经拉伤。
医生指出,热身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第一道防线。年纪越大,肌肉越僵硬,关节越不灵活,冷启动不仅容易导致扭伤,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建议:运动前至少热身5~10分钟,包括慢走、压腿、肩颈活动等,逐步唤醒身体机能。
2. 跑步过量
跑步是大众最常见的锻炼方式之一。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时间跑步或跑得太快,对膝关节、髋关节、心脏都是一种负担。
尤其是地面硬度高时,冲击力会直接作用到关节,容易引发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问题。
心脏科专家提醒: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跑步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建议:改为快走、游泳或骑行等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
3. 大重量力量训练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也开始迷上了“撸铁”,认为可以防止肌肉流失、延缓衰老。
观念没错,但方式错了。60岁以上人群骨密度下降,盲目负重容易诱发压缩性骨折或肌腱拉伤。更严重的,可能造成腰椎间盘突出、肌肉撕裂等。
建议:老年人可以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但重量应控制在最大负重的40%以内,动作缓慢、循序渐进。
4.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HIIT因“短时间燃脂快、爆发力强”而受到年轻人喜爱。但对于老年人,这种训练方式心率波动大、对肺和心脏压力极高。
呼吸科主任指出,年过60的肺功能已下降20%以上,过激运动极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建议:老年人更适合低强度、持续性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广播体操等。
5. 夜间锻炼
很多退休老人选择在晚饭后锻炼,尤其是夏天,天气凉爽,但这其实也是一个健康“陷阱”。
夜间血压波动大,气温湿度变化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夜间锻炼反而是“定时炸弹”。
建议: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开气温极端时段。
锻炼最终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而不是挑战极限。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60岁以上人群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最为合适。
什么叫“中等强度”?医生解释:以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标准,比如快走、慢骑、太极、游泳等。
此外,还建议配合进行适当的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如单脚站立、拉伸运动等,有助于预防跌倒。
年纪大了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动得“聪明”。
医生提醒:每一位老年人都应根据自身基础疾病、体能水平、既往运动习惯来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盲目模仿年轻人,反而会加速身体透支。
同时,家属也要多关心老人的运动方式,不鼓励、不推崇“拼命三郎”式的锻炼观念。运动是长期之计,不是苦行修炼。
运动没有错,错在方式不对。特别是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就像一台“使用多年的老机器”,再猛踩油门只会加速报废。
年过六十,锻炼要讲“度”。不求多,不求狠,只求稳、准、持久。科学运动,才是真正的延年益寿良方。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运动处方专家共识(2021年版)》
3. 健康时报.《老年人运动“伤”不起,医生提醒:这5种运动方式要不得》.2023年9月
4. 人民网健康频道.《60岁后如何科学运动?专家建议这样动才安全》.2024年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流浪者的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