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支宣传视频原本意在调侃消费者在试衣时的不满,但在观众看来,这种措辞充满了对身材的冒犯与歧视。短短几个小时内,评论区被愤怒留言淹没,网友纷纷指责品牌“鼓吹畸形审美、打击普通身材女性自信”。
近日,马来西亚知名服饰零售品牌 Padini Holdings 因一则短视频被指“嘲讽顾客身材”而陷入舆论风暴。
事件发生在该品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视频中出现的字幕暗示:“与其抱怨衣服不合身,不如先去减肥。”这句话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弹。
这支宣传视频原本意在调侃消费者在试衣时的不满,但在观众看来,这种措辞充满了对身材的冒犯与歧视。
短短几个小时内,评论区被愤怒留言淹没,网友纷纷指责品牌“鼓吹畸形审美、打击普通身材女性自信”。
有网友留言道:“衣服的尺寸不代表价值,每个人的身体都值得被尊重。Padini,这不是幽默,是轻蔑。”
另一些评论更直接点出品牌营销逻辑的问题:“如果一个品牌的广告要靠羞辱顾客来制造话题,那说明它已经忘了什么叫‘消费者体验’。”
面对迅速扩散的争议,Padini当日晚间紧急删除视频,并发布道歉声明:“我们对这次事件造成的伤害与失望深表歉意。我们认识到倾听社区声音的重要性,并将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
品牌同时强调,管理层已启动内部内容审核流程的全面检讨,未来将加强内容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声明结尾重申,Padini“致力于尊重与包容,维护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Padini是马来西亚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快时尚品牌之一,多年来凭借“价格亲民、设计简洁”赢得消费者青睐。然而这次事件却暴露出品牌在内容营销上的盲区:当品牌追求“幽默”或“热度”时,是否忽略了情感边界与社会责任?
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只是“买卖”关系,更是一种情感互动。任何一句轻率的文字、任何一帧不恰当的画面,都可能触碰公众敏感的神经。
事实上,全球时尚业在过去几年中不断面临类似的争议——从维密天使的单一身材审美,到H&M、Zara等品牌在广告中的“身材标签化”问题。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真实身体的多样性”。
品牌要赢得年轻人的心,不再是靠“完美模特”或“减脂口号”,而是要传达自信、包容与尊重的美学价值观。
正如一位马来西亚心理学家在媒体上所说:“一件衣服可以让人美丽,也可以让人受伤。品牌该决定,它要成为哪一种。”
Padini的危机公关反应虽然迅速,但公众真正关心的是——这是否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在商业社会里,尊重不是附加选项,而是企业的底色。
当时尚不再是“看起来好”,而是“让人感觉好”,才是真正的品牌成熟。
来源:东南亚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