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跟几位山东的企退老人聊天,发现他们心里藏着个共同的期盼——希望能恢复高龄补贴。一开始我还纳闷,退休金不是每月都按时发吗?为啥对这笔补贴这么在意?跟他们深聊之后才明白,这笔钱对70多岁的企退老人来说,不是“锦上添花”,更像是帮他们撑住生活的“小拐杖”。今天就
最近跟几位山东的企退老人聊天,发现他们心里藏着个共同的期盼——希望能恢复高龄补贴。一开始我还纳闷,退休金不是每月都按时发吗?为啥对这笔补贴这么在意?跟他们深聊之后才明白,这笔钱对70多岁的企退老人来说,不是“锦上添花”,更像是帮他们撑住生活的“小拐杖”。今天就用大白话说说这事,不是抱怨,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群老人的真实处境。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企退老人的退休金到底够不够花?别拿体制内的待遇比,咱就说真实情况。不少山东企退老人,退休前在工厂、企业干了一辈子,现在每月退休金也就三千多,好点的能到四千,再往上的就少了。这点钱要干啥?首先得应付“看病吃药”这个大头。70多岁的人,谁没个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每天吃的降压药、降糖药,就算有医保报销,自己还是得掏一部分,有的进口药报销比例低,一盒就要好几百;要是赶上换季感冒、腿疼加重,去医院做个检查、开点药,大几百又没了。
我认识一位张大爷,退休前是济南一家老机械厂的工人,现在每月退休金3200元。他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每天要吃三种药,算下来每月药费就得600多;老伴腰不好,贴的膏药、吃的钙片也得花钱。除去药费,剩下的钱要管两口人的买菜、水电、燃气,还有偶尔给孙辈买零食的开销,几乎月月紧巴巴。他跟我说:“不是想跟谁比,就是希望能有笔高龄补贴,哪怕每月一百两百,买药的时候也能少犹豫一会儿,不用总想着‘这个月药费超了,菜钱就得省点’。”
再说说养老的难题。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山东很多企退老人的子女都是独生子,要还房贷、养孩子,有的还得兼顾两边老人,能给父母的接济特别有限。之前听青岛的李阿姨说,她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月还完房贷只剩几千块,还要养孩子,一年到头也就春节能给她塞两千块钱。李阿姨自己有腿疼的毛病,想找个条件好点的养老院,打听了一下,稍微正规点的每月都要五千多,比她的退休金还高,根本住不起;请护工上门帮忙擦身、做饭,一天也得两百多,更是不敢想。
要是恢复了高龄补贴,情况就能好点。比如每月能多两百块,李阿姨就能偶尔请个钟点工打扫卫生,不用自己硬撑着擦窗户;或者攒两个月,能买双舒服的防滑鞋,不用总穿旧鞋担心摔跤。对这些老人来说,高龄补贴不是“享受”,是帮他们减少对子女的依赖,也让自己的晚年过得稍微体面点——不用因为舍不得花钱,把小病拖成大病,也不用看着想买的东西反复纠结。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政策的连贯性。之前山东部分地区其实有给企退老人发高龄补贴的政策,后来因为调整中断了。对老人们来说,不是在乎这笔钱的多少,更在意“政策能不能稳一点”。就像济南的王大爷说的:“之前有补贴的时候,每月能多一百五,虽然不多,但心里踏实,知道政府想着我们;后来突然没了,不是心疼钱,是有点慌——会不会以后其他福利也变啊?”
恢复高龄补贴,其实是让政策“接上茬”。老人们年轻时为企业、为社会干了一辈子,现在老了,政策能持续关注他们的需求,哪怕是一笔不算多的补贴,也是一种认可和关心。而且这不是“额外开支”,是帮政府减轻后续的压力——要是老人们因为没钱买药把小病拖重,最后住院花的钱,比高龄补贴要多得多;要是他们能靠补贴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也能减少子女的负担,让年轻人能更专心地工作,这其实是“双赢”的事。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各地财政都有压力,恢复高龄补贴现实吗?其实可以从细节上考虑,比如根据年龄分档——70-79岁每月发两百,80岁以上发三百,这样既能照顾到最需要的老人,也能让财政压力更可控;或者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像青岛、烟台这些经济好点的城市可以先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全省。关键是让老人们看到“政府在关注他们的需求”,哪怕步子慢一点,也是一种希望。
而且要算笔“长远账”:这些企退老人都是山东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他们年轻时在工厂里加班赶生产,为山东的工业发展出了力;现在老了,让他们能享受到稳定的福利,不仅是对他们的回报,也是在传递一种“尊老敬老”的态度——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企业退休,只要为社会做过贡献,老了都能被善待。这种氛围,比钱更重要。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今天关注这些企退老人的需求,其实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恢复山东企退老人的高龄补贴,不是“给好处”,是帮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让他们能放心买药,不用纠结;让他们能偶尔改善生活,不用委屈;让他们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不用慌神。这笔钱不多,但能让老人们的晚年多一份保障,也能让山东的“尊老”传统更实在。
要是你身边也有山东的企退老人,或者对高龄补贴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