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变化的时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7:16 1

摘要: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博物馆在技术革新、文化重构与社会变革中的探索与方向。

当数字浪潮与世界同道奔涌向前,博物馆的未来在哪里?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博物馆在技术革新、文化重构与社会变革中的探索与方向。

当前,成都市拥有博物馆201家。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超3千万人次,文创销售超2亿元,“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初具。“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市132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40余家文博单位围绕主题及三大方向推出5类185场展览活动,用行动探索“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与时代同频共振。

成都博物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地标之一,始终秉持“文化为民”的理念,以“收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为使命,以“立足西南、面向世界”为视野,汇聚青年力量、创新文化表达、典藏时代印记、拓展全球视野,探索城市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成都博物馆

当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开放时间,当展览解说放弃晦涩术语采用生活化语言,当文创产品真正考虑使用场景而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便是一场深刻的博物馆自我提升——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我们拥有什么”转向“公众需要什么”。这种转变定义着新时代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双向的文化共享与共生;不再是被动等待观众上门,而是主动融入社区生活。

青年之力

当博物馆成为青年文化的“发射塔”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活水”,更是博物馆未来的“执笔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以“博物馆未来是青年”为题眼,将青少年推向文化叙事的前台——

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联合打造的“走近文物、对话文明”系列主题活动,以跨学科融合创新历史教育模式。学生们通过青铜器纹样破译古蜀文明密码,从汉代陶俑探寻市井烟火,4500年成都文明史在青少年的研究中被“解码”为鲜活的当代语言。 “锦城丝管 国乐少年”博物馆快闪活动中,孩子们在馆内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乐章,让古老的画面与青春的歌声在碰撞中织就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走近文物、对话文明”系列主题活动现场

从校园课堂到博物馆展厅,从文化场馆走向广阔社会,成都博物馆以“文化共创”理念重塑教育实践——在这里,知识突破书本的界限,化作可触摸、可操作的沉浸式体验,青少年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文化的主动创作者,教育模式实现了从单向传递到多元互动的跨越。从单一输出转向多维互动。

♡♡♡♡

文化之创

博物馆与企业的“破墙”实验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今天,成都博物馆已从传统展陈空间跃升为城市文化创意网络的枢纽节点,其文化辐射力正突破物理边界,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文化引擎”。

初夏,成都博物馆一款金瓜执壶发光冰箱贴风靡社交平台。这款文创产品灵感源自馆藏文物——清宣统粉彩金瓜执壶,其造型栩栩如生,色彩明丽柔和,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金瓜执壶发光冰箱贴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第五届“这礼是成都”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与往年由成都博物馆单独举办不同,今年大赛首次升级为全市文博联动,共同挖掘成都的文化标记。这些作品不仅是参赛的设计者们对文物形态与内涵的理解、挖掘与再造,更借此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群对博物馆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关注。

第五届“这礼是成都”文创大赛颁奖现场

参赛设计

除此之外,成都博物馆正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文化价值共创模式。5月17日,成都博物馆联合本土宴乐文化企业“蜀宴赋”在馆内共同举办了大型汉元素走秀观展活动,通过沉浸式展演为观众打造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活动现场,观众不仅能欣赏精美复原的汉代服饰,更能通过专业解说深入理解成都城市文脉。这种“表演+教育”的混合模式正是对迪拜文化峰会提出的“博物馆应成为知识传播与社区参与的驱动器”理念的生动实践。

成都博物馆×蜀宴赋国风走秀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观众与演员互动合影

跨界融合同样体现在城市记忆的空间重构中。“街巷里的成都抗战记忆”研学线路,将博物馆展陈与川军抗日纪念碑、成都大轰炸纪念墙串联,通过AR导览技术重现1941年春熙路空袭警报的历史场景。当孩子们在车耀先纪念馆齐声朗读《大声》周刊发刊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已超越单纯的展览展示,升华为对城市精神的重构与诵读。

♡♡♡♡

时代之藏

时间长廊的建构者

在成都博物馆的展陈体系中,常设展览犹如城市文化的基因库,守护着成都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根脉,更成为滋养城市文化认同的精神源泉;临展则以其敏锐的时代触觉,通过创新策展理念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当代文化表达。

“大备盛德——青铜时代的曾国与鄂国”展览

曾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与“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彼此辉映。前者以2300余件(套)文物勾勒出成都从古蜀文明到近代的历史脉络;后者精选2000余件(套)珍品,展示中国传统皮影木偶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而“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则展出300余件(套)珍稀动物标本,以呈现生物多样性之美。与此同时,“成博展览季”品牌不断推陈出新,“辉煌成都”系列立足城市历史、挖掘天府文化内涵;“多彩文明”系列引进国际展览、展现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典藏”系列则融合高雅艺术与时尚元素,为全民美育养成提供文化供给。“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博物馆“大备盛德——青铜时代的曾国与鄂国”展览开幕,来自湖北随州的125件(套)精品文物纷纷亮相,展览以青铜器为载体,以铭文作经纬,带领观众探寻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鄂、曾古国,逐步解析千年前的礼乐文明。

展览现场

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示职能,系统性地反映、延续着历史的回音。其中,对现当代城市见证物、艺术品的收藏是“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前瞻性实践,使成都博物馆成为时间长廊的建构者,肩负起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为了今天收藏昨日,为了未来保存当下。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敖昌群先生《我爱你,中华》乐谱手稿捐赠仪式暨小型音乐分享会上,《我爱你,中华》的歌声飘扬,乐谱手稿成为博物馆“收藏当代”的宣言。

“真正的博物馆不应只是过去的镜子,更应是未来的种子库。”成都博物馆正在培育的,正是能够在下个世纪开花结果的文化种子。

♡♡♡♡

全球之眼

构建开放友好的“成博实践”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中,成都博物馆展现了与城市文化相符合的平衡智慧:既要坚定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既追求文化传播的广度,又紧贴文化表达的深度,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这种双管齐下的模式,正是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保持文化相关性的关键所在。

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得以更加便捷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在此背景下,成都博物馆的友好博物馆网络不断延展,近年已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21家博物馆签订友好合作关系,并即将进行展览引进等深度合作。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是文物外展的通道,更是文明互鉴的“翻译器”。

与此同时,成都博物馆持续深化与全国各类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无论是与大型博物馆的战略合作,还是与中小博物馆的联动发展,通过文物巡展、特展联办、活动合作、学术互访、人才交流等多元形式深化联结,馆际交流日益立体化、国际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作为文明传承载体的社会功能内涵,更在多元协作中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深度共建与成果共享。

在博物馆的运营方面,成都博物馆秉持灵活创新的理念,摒弃“一刀切”的做法。为满足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成都博物馆依靠“温度算法”,设立延时开放机制,让暑期周一不闭馆、预约周期延至14天、实现实时动态调控人流量……被央视报道为“柔性政策”,彰显了现代博物馆运营中数据模型与人文关怀的精准平衡。

观众排队入馆

立足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成都博物馆的探索之路细致勾勒出一幅“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生动图景,并用“青年参与、城市共情、全球对话”的三重维度,诠释着“文化为民”的真正奥义:在时代洪流中,唯有将文化根脉深植于公众的一呼一吸之间,方能成就真正不朽的文明灯塔。成都博物馆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答案——博物馆的未来,在于培育并呵护人民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家园。透过一座博物馆,公众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璀璨,更是一个城市、一个文明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供稿:成都博物馆;执笔:唐澜芯)

♡♡♡♡

编辑:雪晓楠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 坤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