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穴藏锋 丹心昭史——“党内海瑞”王世英革命生涯全景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9:00 1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有无数先辈以忠诚为笔、以热血为墨,在隐蔽战线与公开战场书写下不朽传奇。王世英,这位从山西洪洞走出的革命战士,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建设五个历史时期,既是潜伏龙潭的情报尖兵,又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参谋长,更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有无数先辈以忠诚为笔、以热血为墨,在隐蔽战线与公开战场书写下不朽传奇。王世英,这位从山西洪洞走出的革命战士,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建设五个历史时期,既是潜伏龙潭的情报尖兵,又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参谋长,更是主政一方的人民公仆。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担当使命的生动缩影,尤其是在上海隐蔽战线的惊险周旋、促成西安事变的关键铺垫、支援延安的经济担当,以及特殊时期守护革命资产的赤胆忠诚,在他120周年诞辰之际,其精神愈发值得铭记。

1905年,王世英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黄土高原的厚重底蕴,赋予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民间疾苦的耳濡目染,让他早早萌发了改变社会的志向。少年时期的王世英,就读于当地私塾与高小,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更通过进步书籍接触到新思想。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在青年中激荡,王世英却在迷茫中敏锐察觉:不推翻旧世界的根基,任何局部改良都只是空谈。

1924年,19岁的王世英离开家乡,辗转抵达太原,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山西进步青年的聚集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此悄然传播。王世英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聆听进步教师的宣讲,逐渐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1925年2月,经同学介绍,王世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开启了长达44年的革命征程。 同年,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广州黄埔军校成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王世英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南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在黄埔军校,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战术指挥,聆听周恩来、恽代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授课,不仅军事素养得到极大提升,更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左派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论展开坚决斗争,展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斗争精神。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正式打响。王世英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任宣传干事。他随部队转战湖南、湖北等地,深入前线阵地,用通俗的语言向士兵与群众宣讲北伐的意义,揭露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反动本质。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壕里起草宣传传单,组织士兵突击队,多次协助部队突破敌军防线。北伐战争的炮火,将这位青年党员淬炼成为一名既能动笔宣传、又能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世英被党组织派到河南国民革命军十九军从事兵运工作,任营政治指导员。同年冬当选为中共皖北特委、亳州分委委员。 1928年春参加皖北农民暴动,失败后转至北平。此后王世英在阎锡山部任卫生团政治处任主任、副营长等职,从事秘密兵运活动。

1931年10月,几经寻找党组织的王世英,因政治可靠、能力突出,被调往上海,加入中央特科,从此踏上了风险四伏的隐蔽战线。他在特科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到南京打入国民党内部,建立情报网络,获取国民党军政机密。离沪前,陈赓亲自向王世英面授重任,郑重地说:“世英同志,组织决定委派你为特科驻南京特派员,代号老余。现在敌我斗争的形势非常严峻,顾顺章和向忠发叛变以后,我们在南京原建情报网已完全暴露,幸亏伍豪同志及时安排,我们打入敌人上层的几个主要同志安全撤离了,可对他们下属网线的同志敌人一天也未放松追查,最近又有几个联络点被破坏,原来唯一的无线电台最近也失去联系。你要自己想办法先立住脚,再开展工作。紧急联络暗号是"伍豪之剑"。”

他利用黄埔军校同学、山西同乡的关系,渗透到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警察局等要害部门,发展了多名秘密情报员。其中,最关键的一位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一名参谋,通过此人,王世英获取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部署、上海特务机关的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为党中央决策与红军作战提供了关键支撑。

除了情报工作,王世英还承担着营救被捕同志的重任。在上海期间他先后救出20多名党员干部,为党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上海特科多次遭受破坏的“特殊时期”,王世英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特科最后的“革命资产”。这里的“资产”,不仅包括党组织的秘密经费、文件档案,更包括特科积累的情报网络、秘密工作经验与忠诚骨干。

1933年2月,中央特科主要负责人转移至中央苏区后,王世英调回上海任军委委员,在军委情报部(代号中兴公司)工作,负责军委系统的工作,代理中央特科情报科、行动科,成为上海特科留守工作的核心人物,最后一任特科负责人。

1934年后,他出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军委代理书记,全面主持共产党在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军事、情报和联络工作,在白色恐怖条件下坚持了秘密情报工作,建立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内线关系。鉴于上海中央局遭到多次破坏,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下,1935年3月,成立了上海临时中央局,王世英负责军委系统工作。同年7月遭到国民政府破坏后,将在上海的领导机关人员转移至天津,以后合并入中共顺直省委机关,为党组织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革命力量。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伐,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此时,王世英奉命离开上海,前往华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重点联络国民党爱国将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中,与杨虎城将军的联络,成为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也为后来西安事变的爆发埋下了关键伏笔。 杨虎城时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长期驻守陕西,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早已不满,且有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意愿。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双方一直未能建立正式联系。

1935年底,王世英化名“王瑾”,以“商人”身份潜入西安,通过杨虎城的秘书、进步人士宋绮云的介绍,与杨虎城进行了第一次秘密会谈。 初次见面时,杨虎城对王世英的身份仍有疑虑,谈话较为谨慎。王世英坦诚地向他阐述了中共的抗日主张,分析了全国抗日形势,指出“只有联合共产党,停止内战,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还带来了毛泽东、周恩来写给杨虎城的亲笔信,信中表达了共产党愿与十七路军合作抗日的诚意。王世英的真诚与远见,逐渐打消了杨虎城的顾虑。在后续的几次会谈中,双方就合作方式、军事配合、情报共享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十七路军为红军提供物资援助,红军则协助十七路军训练抗日骨干;双方建立秘密联络点,及时交换日军与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动向。

1936年春,王世英再次秘密前往西安,与杨虎城进行深入会谈。此时,蒋介石正逼迫杨虎城“剿共”,十七路军面临着“剿共则自取灭亡,不剿则被蒋介石消灭”的两难境地。王世英敏锐地察觉到杨虎城的焦虑,便向他提出“联张(学良)反蒋、逼蒋抗日”的建议,指出只有联合东北军,形成“西北联合抗日”的局面,才能迫使蒋介石改变政策。王世英还主动牵线,促成杨虎城与张学良的秘密接触,为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搭建了桥梁。

在王世英的推动下,十七路军与红军的合作日益紧密:红军从十七路军获得了大量药品、弹药与粮食,缓解了陕北根据地的物资短缺;十七路军则从红军那里获得了抗日宣传资料与军事训练方法,部队的抗日士气大幅提升。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西北爱国力量的实力,更让杨虎城与张学良坚定了“逼蒋抗日”的决心。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而王世英在事变前夕的奔走联络、牵线搭桥,无疑为这一历史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就像一颗“铺路石”,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此外,王世英还积极团结李宗仁、宋哲元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1935年冬,他与李宗仁代表刘仲容会谈,坚定了李宗仁联合抗日的决心;1936年5月,他推动宋哲元抗日,派张友渔协助张经武开展工作,还动用关系将靖任秋派去任情报处长,在日军“清共”前夕及时通报消息,使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救亡团体成员撤离北平。

他还促成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1936年8、9月间,他在香港与叶挺会面,叶挺叙说了几年来隐居澳门的苦闷生活,王世英讲了华北抗日形势和延安的情况。叶挺高兴地说:“南昌起义至今才 8 年,想不到红军的势力发展如此之快,这正说明共产党是得民心者啊!”他立刻向中央汇报了见到叶挺的情况。使得后来为中央考虑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提供了重要信息参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世英奉命回到山西,担任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处长,负责同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后又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敌军工作部部长兼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临行前朱德说:“世英,我是代表党中央和你谈话,你肩上的担子不轻”,“你去办事处,是在阎锡山的老窝里扎下的一颗钉子”,“一是要拖住他,不让他投降日寇;二是要支持他,不让蒋介石把他吞掉,不然,我们陕甘宁边区同中央军之间的缓冲地带就没有了,将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困难;三是要警惕他,随时准备应付他的反共活动;四是及时掌握阎锡山的动态,随时向中央报告”。

在与老谋深算的阎锡山打交道五六年中,他坚持中共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大智大勇锲而不舍地做好统战工作。抓住各种机会多种渠道诸多方式向阎及其高、中、下层干部官兵做抗日工作,硬是把阎锡山紧紧拖拽住坚持“守土抗战”。

延安,是中央的首脑机关,可在抗战伊始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日军的封锁与国民党的停发军饷,导致红军(八路军)的粮食、服装、药品极度短缺,甚至连战士的冬衣都无法保障。为缓解延安的经济危机,党中央交给王世英一项特殊任务:向阎锡山借款。阎锡山是山西的“土皇帝”,长期统治山西,既想抵御日军,又担心共产党在山西发展壮大,态度十分暧昧。王世英与阎锡山有同乡之谊,且在大革命时期曾与阎锡山有过接触,对他的性格与处境较为了解。王世英深知,向阎锡山借款,既要展现共产党的诚意,又要抓住他的“软肋”:害怕日军占领山西、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

1937年秋,王世英前往太原,面见阎锡山。他没有直接提出借款,而是先分析了山西的抗战形势:日军已占领大同,正向太原逼近,仅凭晋绥军难以抵挡;八路军已开赴山西前线,在平型关取得大捷,为山西抗战注入了信心。接着,王世英话锋一转,坦诚地讲述了延安的经济困境:“八路军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却连棉衣都穿不上,粮食也只能掺着野菜吃。若延安陷入困境,八路军的抗战力量便会削弱,最终受损的还是山西的抗战局面。”

阎锡山沉默良久,既担心借款给共产党会得罪蒋介石,又害怕八路军因缺粮而无法支援山西抗战。王世英看出了他的犹豫,便进一步提出:“这笔借款,不是‘施舍’,而是‘合作’。八路军在山西抗战,保护的是阎锡山的地盘;延安渡过难关,才能更好地配合晋绥军作战。将来抗战胜利,八路军定会如数归还。”王世英的话,既点明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又给了阎锡山台阶。最终,阎锡山同意借款10万大洋,并承诺为八路军提供部分粮食与药品。 当10万大洋通过秘密渠道运往延安时,毛泽东专门致电王世英:“这笔款项,解了延安的燃眉之急,你为党和红军立了大功。”事实上,这10万大洋不仅缓解了延安的经济困难,更巩固了八路军与晋绥军的抗日合作关系。在后续的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中,八路军与晋绥军相互配合,多次重创日军,成为山西抗战的中流砥柱。

除了借款延安,王世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展对阎锡山及其他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他长期驻守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经常深入晋绥军驻地,与阎锡山的将领们座谈,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化解双方的摩擦。一次,晋绥军的一支部队与八路军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王世英连夜赶到冲突地点,一方面安抚八路军战士的情绪,另一方面向晋绥军将领解释误会,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内战”的发生。1944 年,毛泽东和朱德在接见王世英时说:“你们办事处工作做得很好,阎锡山做什么,我们随时都可以知道。”

此外,王世英还主管八路军的敌工工作,负责对日军的政治瓦解与对伪军的策反。他组织编写了大量日文宣传品,通过炮弹、飞机、地下交通员等方式投送到日军阵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号召日军士兵反战。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敌工部先后策反伪军近万人,建立了多个“反战同盟”支部,为削弱日军战斗力、加速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奋起反击。王世英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兼敌工部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活跃在华北解放战场,既参与军事指挥,又负责敌工策反,成为解放军的“双面尖兵”。其中,在太原战役中策动国民党第30军黄樵松部起义,是他解放战争时期最辉煌的功绩之一。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经过多年经营,构建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号称“固若金汤”。1948年9月,太原战役打响,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当时,国民党第30军驻守太原外围的核心阵地——东山,该军军长黄樵松是一位爱国将领,对阎锡山的独裁统治与内战政策早已不满,有起义投诚的意愿。

王世英长期从事统战与敌工工作,经验丰富,且与黄樵松有旧识。王世英率策反小组进驻榆次,通过黄樵松的亲信、第30军参谋处长王玉瓒与黄樵松取得联系。起初,黄樵松担心起义后家人的安全,犹豫不决。王世英便亲笔写信给黄樵松,信中写道:“将军身为爱国军人,当以民族大义为重,弃暗投明,为太原人民免遭战火涂炭作出贡献。中共向来优待起义将领,将军的家人安全,我们定会全力保障。”同时,王世英还安排黄樵松的好友、进步人士杜任之前往太原,当面劝说黄樵松。

在王世英的耐心劝说与周密安排下,黄樵松终于下定决心起义。1948年10月31日,黄樵松派王玉瓒前往解放军驻地,与王世英签订起义协议:第30军于11月4日晚发动起义,打开太原东山的防御缺口,配合解放军攻城;解放军则保证第30军官兵的生命财产安全,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然而,就在起义即将发动时,第30军副军长戴炳南出卖了起义计划,向阎锡山告密。阎锡山立即逮捕了黄樵松与王玉瓒,将他们杀害于太原。

黄樵松部起义虽然失败,但王世英的策反工作并非毫无成效。一方面,起义计划的暴露打乱了阎锡山的防御部署,迫使他调兵加强东山防守,削弱了其他阵地的兵力;另一方面,黄樵松的牺牲让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爱国将领深受震动,为后续更多国民党部队起义树立了榜样。在太原战役后期,王世英继续开展策反工作,先后策动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特务团、工兵营等多支部队起义,为1949年4月太原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王世英被任命为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负责城市的接管与警备工作。当时的天津,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社会秩序混乱,特务活动猖獗,物资供应紧张。王世英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一是加强治安巡逻,严厉打击特务、土匪的破坏活动,仅一个月就抓获特务分子200余人,稳定了社会秩序;二是组织部队协助地方政府恢复生产,帮助工厂复工、商店开业,保障市民的粮食与生活用品供应;三是开展群众工作,深入街道、工厂宣传党的政策,消除市民对解放军的疑虑,赢得了天津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很快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成为新中国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与港口。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世英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山西,先后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省长等职。此时的山西,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王世英深知家乡人民的期盼,决心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山西人民重建家园。

在农业方面,王世英重点推动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恢复。他深入农村调研,发现山西农村存在“土地分散、水利失修、农具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彻底完成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兴修水利,组织农民修复汾河、沁河等河流的堤坝,修建小型水库与灌溉渠道,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三是推广新式农具与优良种子,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到1952年,山西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40%,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在工业方面,王世英抓住国家“一五”计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工业项目落户山西。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是发展重工业的理想之地。王世英多次前往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山西的资源优势与发展规划,最终争取到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钢铁厂、大同煤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的困难:协调物资运输、解决工人住宿、保障电力供应,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

1953年,太原重型机器厂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制造基地;1954年,太原钢铁厂实现铁、钢、材的全面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工业项目的落地,不仅奠定了山西重工业基地的地位,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山西的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在政务管理上,王世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为民服务”的原则。他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一次,他到晋南农村考察,发现部分地区存在“虚报粮食产量”的问题,立即召开会议严肃批评,并要求重新核实产量,杜绝弄虚作假。他还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干部,同时严惩贪污腐败行为,保持了政府的清正廉洁。在他主政山西期间,山西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他也被山西人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好省长”。

然而,平静的建设岁月并未持续太久。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王世英因坚持原则、反对极端行为,被诬陷为“叛徒”“特务”,遭到残酷迫害。造反派多次对他进行批斗、审讯,逼迫他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但王世英始终坚守信仰,拒不低头。他在狱中写下《我的自白》,详细陈述自己的革命经历,驳斥对他的污蔑:“我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我没有背叛党,没有背叛革命,我的每一步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 在迫害最严重的时期,王世英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坚定。他对前来探望的家人说:“不要怕,党是公正的,总有一天会还我清白。你们要相信党,相信人民,继续为革命事业努力。”

1969年10月25日,王世英在狱中含冤逝世,享年64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气节。 1979年,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王世英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昭雪。中共中央为他召开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他的革命一生:“王世英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在长达44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追悼大会后,王世英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供后人瞻仰。山西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太原修建了王世英纪念馆,陈列他的革命遗物与生平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从山西走出的革命先辈的传奇人生。

王世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生涯,跨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全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投笔从戎,为北伐战争冲锋陷阵;在土地革命的白色恐怖中,他潜伏龙潭,为党守护隐蔽战线的火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奔走统战,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殚精竭虑;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策反敌军,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在新中国的建设岁月里,他主政家乡,为山西的发展鞠躬尽瘁。

他的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忠诚,体现在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始终坚守信仰,从未动摇。在上海特科的生死考验中,他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营救同志;在“文革”的残酷迫害中,他宁死不屈,维护党的尊严。他的担当,体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向阎锡山借款缓解延安困境,策动黄樵松部起义助力太原解放,每一项工作都充满风险,但他从未退缩。他的为民,体现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主政山西时,他心系农民的温饱、工人的就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如今,时代已经变迁,但王世英的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依然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不畏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学习他心系人民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王世英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那句话:“革命的事业没有终点,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和人民奋斗到底。”这份赤子之心,这份铁血丹心,将永远照彻汗青,永垂不朽。

万千感怀,吾以诗心以记:

《王世英颂》

霍山孕秀出英良,少负奇志走四方。

黄埔淬锋承校训,青春许国著戎装。

投身省港擎旗鼓,跃马北伐斩棘芒。

特科潜踪传密信,龙潭历险护枢光。

止园巧计联同列,古邑危言折豪强。

抗战军前参庙算,敌工帐里破迷障。

津门策马清余烬,燕赵挥戈固塞防。

主政三晋兴农亩,擘画山河启廪仓。

劝课桑麻纾民困,整饬纲纪肃官场。

奈何奸佞施谗构,致使忠良陷厄殃。

幸有云开澄玉宇,终将冤案铸衷肠。

一腔热血垂青史,从此英名万古彰。

参考文献:

[1] 王世英生平大事记;

[2] 中央特科史料;

[3] 抗日战争史料;

[4] 八路军大事记;

[5] 王小选、王洪撰写的《赤胆照日月---纪念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王世英诞辰120周年》文章;

[6] 其他网络资料。

来源:谷新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