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桥失踪”谣言案,看网络造谣者的法律代价与心理动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7:27 1

摘要:“桥上前几天有人跳下去到现在都没找到”——当这段画外音配上云南盐津县某电站吊桥的画面在社交平台传播时,谁会想到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骗局? 近日,盐津县网民晋某某因编造这条虚假信息被警方行政处罚,而类似事件在陕西旬阳、河南叶县等地接连上演。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

“桥上前几天有人跳下去到现在都没找到”——当这段画外音配上云南盐津县某电站吊桥的画面在社交平台传播时,谁会想到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骗局? 近日,盐津县网民晋某某因编造这条虚假信息被警方行政处罚,而类似事件在陕西旬阳、河南叶县等地接连上演。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制造恐慌?谣言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黑色产业链?

一桩典型的网络谣言查处事件

盐津县网警巡查发现涉事视频后,48小时内完成实地核查、群众走访和证据固定。经查证,电站吊桥周边既无目击者也无失踪报案,所谓“跳桥事件”纯属虚构。晋某某到案后坦言,编造谣言只为“吸粉引流”。无独有偶,陕西旬阳“新郎跳河”事件中,张某等三人因捏造“新娘母亲索要下车费”等细节被刑事立案,相比晋某某的行政处罚,量刑差异凸显执法机关对谣言危害性的分级认定。

造谣者为何铤而走险?心理学视角下的流量饥渴

网络造谣者的行为逻辑根植于三重心理机制:即时反馈成瘾让他们沉迷于每秒刷新的点赞数据,多巴胺刺激驱使其不断突破底线;虚拟存在感缺失使平凡个体通过极端内容获取关注,哪怕代价是法律制裁;从众性恐慌制造则精准利用公众焦虑,一条“据知情人透露”的模糊表述就能引发几何级传播。黑灰产调查显示,谣言类视频转化率是常规内容的3倍,千次点击可获利5-20元,这种畸形的变现模式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

谣言产业链的运作套路大起底

专业造谣者已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先盗用无关热点图片完成“热点嫁接”,再聚焦死亡、暴力等强刺激元素进行“情绪锚定”,最后套用“现场惨不忍睹”等话术模板增强可信度。网监部门总结出三大识别特征:时空信息刻意模糊(如“前几天”“某大桥”)、细节存在逻辑硬伤(如跳桥者身份语焉不详)、图文时空错位(配图为旧闻资料)。旬阳造谣案中,张某直接盗用婚车司机原声配音,正是典型的话术嫁接。

法律利剑如何斩断谣言链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者可处10日以下拘留;《网络安全法》第12条则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盐津警方通过基站定位锁定晋某某设备,比对视频MD5值确认篡改痕迹;旬阳警方则因谣言引发大规模社会恐慌,以寻衅滋事罪刑事立案。两案对比可见,执法机关正构建行政惩戒与刑事追责的双重防线。

清朗网络需要全民共治

抵制谣言需践行“三不”原则:不轻信未核实信源、不参与存疑内容传播、不沉默面对违法信息。网警推荐的识别三步法值得掌握:查证官方通报、反向搜索图片、交叉验证关键要素。当每个网民都成为网络空间的“免疫细胞”,造谣者终将失去生存土壤。记住:你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个字,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

来源:案件聚焦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