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美国AI研究人员流失了17%,一半都去了中国或新加坡,中国这边更具体,2024年从美国回流的AI人才就有2700人,比前一年多了快60%。
最近聊科技圈,总能听到一个反差特别大的事儿:以前全球AI人才都挤破头往硅谷冲,现在反而有不少人转头往中国来。
《华尔街日报》年初刚报道,过去一年美国AI研究人员流失了17%,一半都去了中国或新加坡,中国这边更具体,2024年从美国回流的AI人才就有2700人,比前一年多了快60%。
美国一边砸2亿美金挖中国工程师,一边又收10万美金签证费拦人,硅谷明明离了中国人才玩不转,美国政府却偏偏要给人才引进设卡。
这矛盾的操作到底图啥?中国又凭啥能接住这些回流的人才,甚至让他们做出比在国外更大的突破?
一、数据里藏着真趋势
说真的,要是放在5年前,没人会想到硅谷居然会面临AI人才流失的问题,那时候的硅谷,简直是AI人才的“天花板”,谷歌DeepMind、MetaFAIR、英伟达这些顶尖实验室,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吸引全球的博士挤破头。
可现在风向真的变了,数据一对比就特别明显,过去12个月,美国AI研究人员的流失率达到了17%,这是近十年里头一回出现“人才净流出”的情况。
更关键的是,流失的这些人里,有一半都去了中国或者新加坡,不是随便找个地方落脚,而是直奔AI产业正在崛起的区域。
反过来看看中国这边,中国科技部发布的《2024年海外人才回流白皮书》里有组明确数据,2024年全年,从美国回流到中国的AI人才一共2700人,同比增长接近60%。
不光是数量多,这些人的质量也很扎实,中科院计算所的负责人就提过,他们去年招的AI领域博士里,有一半都有海外工作或学习背景,而且大部分是从美国硅谷回来的。
这种“西边少人、东边来人”的反差,不是偶然出现的巧合,更像是美国自己“一手挖坑”和中国“主动接招”共同推出来的结果。
二、左手砸钱抢人,右手设卡拦人
要是说美国不想要AI人才,那绝对是假话,他们抢起中国AI人才来,花钱的狠劲儿,连体育圈的球星转会都得靠边站。
最典型的就是Meta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之前直接掏了2亿美元,把前苹果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庞若明挖了过来,目标特别明确,就是要搞“能和人类比肩,甚至超过人类的AI技术”。
后来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还爆过料,说Meta为了挖他们团队里的核心成员,居然开出了1亿美元的签字费,这哪是招聘啊,简直是把“抢人”写在了脸上。
更夸张的是,这种投入比冷战时期美国挖苏联专家的成本还高。
当年美国吸纳苏联顶尖科技人才,最高单人次的引进成本也就500万美元,就算按现在的通胀率折算,也不到1000万美元,跟现在1亿、2亿的投入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可偏偏美国政府又在给人才引进“添堵”,而且堵得还挺狠,2024年9月,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直接把H-1B签证的申请费从原来的690美元,一下子涨到了10万美元。
不光是涨价,还要求国土安全部对“有中国背景的签证申请人”进行优先审查,说白了就是故意拉长审核时间。
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国务院还搞了一波操作:撤销了部分学习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这些专业的中国学生签证,甚至直接暂停了和中国高校16个科研合作项目,这些信息在美國国务院2024年10月的官方声明里都能找到记录。
其实美国根本离不开中国AI人才,美国AI领域4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来自中国。
在谷歌DeepMind、MetaFAIR、英伟达AI实验室这些顶尖机构里,华人研究人员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5%、42%、38%。
而且美国AI领域的关键突破,几乎都有华人工程师的影子,2018年谷歌的BERT模型、2019年Meta的PyTorch框架、2023年OpenAI的GPT-4,核心算法的优化环节,都有华人主导的技术小组参与。
《自然·机器智能》还做过统计,要是没了中国背景的人才,美国AI顶刊的论文产出量得下降40%,大模型的迭代周期也得从现在的3个月,拉长到6到8个月,一边拼命抢人,一边使劲拦人,美国这波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三、中国接住人才的秘密
面对美国“推出来”的AI人才,中国没等着看热闹,反而主动搭好了“承接的架子”,不只是敞开大门,更重要的是给这些人能施展的舞台。
从2024年开始,百度、华为、字节跳动这些国内的AI龙头企业,就专门在硅谷、西雅图这些华人人才集中的地方,设了“海外人才联络处”。
这些联络处不只是简单招人,还管很多“贴心事儿”,比如帮回流的人对接国内的住房、办理工作手续,甚至连子女入学的问题都能帮忙协调,就是为了让人才回来之后不用操心杂事,能直接投入工作。
更方便的是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K签证”,这种签证专门针对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才,不用像美国那样需要雇主担保,只要符合条件就能直接申请入境。
而且审批速度特别快,一般7到10天就能出结果,比美国动辄60到90天的审查期快多了。
拿到K签证的人才,还能申请地方政府的创业补贴,甚至可以免费使用合肥AI产业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这些园区的工位和配套设施。
但比“怎么接”更重要的,是“接过来之后能干嘛”,在美国,AI产业早就进入了“成熟期”,谷歌、微软、英伟达这些巨头几乎垄断了90%以上的算力资源和核心赛道。
就算是顶尖的AI博士,在硅谷能拿到120万美元的年薪,日常工作也多半是“调调模型参数、清洗数据”这些基础活儿,很难接触到技术方向的核心决策,说白了就是个“高级打工仔”,再努力也很难突破既定的框架。
可中国的AI产业还在“上升期”,到处都是机会,现在全国有31个城市都在建设算力中心,比如上海临港智算中心、贵阳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就是为了给AI研发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
而且资本也在往这个领域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4年的报告显示,当年国内AI相关的产业基金规模达到了8000亿元,只要有靠谱的技术方案,就能拿到资金支持。
就拿回流的人才来说,只要敢想敢干,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有位前硅谷AI实验室的研究员,2024年回国后搞AI芯片创业,只用了6个月就拿到了深圳创投、红杉中国等机构的2.3亿美元融资,产品还顺利接入了国内某大模型的训练环节,这种从“想法”到“落地”的速度,在硅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在再看中美这场AI人才战,其实比的不只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算力更充足,更比的是谁能留住人才、谁能给人才足够的舞台。
美国有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但政策却一直在“赶人”,中国有开放的创业环境和正在崛起的产业需求,能让人才从“打工仔”变成“行业开拓者”。
来源:科普1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