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城市的施工场地,警车鸣笛封堵大门,大批持有合法签证的中国工人被挡在门外,无法进入熟悉的作业区域,而类似的场景在短短数日内蔓延至以色列多个地区,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引发全网震动。
2025年9月底,以色列多地建筑工地突然出现的封锁场景,让一场牵涉数万中国劳工的生存危机浮出水面。
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城市的施工场地,警车鸣笛封堵大门,大批持有合法签证的中国工人被挡在门外,无法进入熟悉的作业区域,而类似的场景在短短数日内蔓延至以色列多个地区,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引发全网震动。
这些背井离乡的工人中,有人刚抵达以色列不足半年,身上还背负着出国前凑齐的高额中介费债务,有人则已在当地坚守多年,将汗水洒在各类基建工程中,突如其来的禁令让他们的生计瞬间陷入绝境。
这场驱逐风波并非毫无预兆,而是以色列近期劳工政策持续收紧的集中爆发。
早在 2025 年初,以色列就已悄悄收紧中国劳工的签证审批流程,停止新工人入境通道.
到了9月,政策转向更为强硬,不仅全面暂停建筑工地的用人审批,还出现了企业被要求无理由解雇中国员工的情况。
一家在以中资企业曾突然接到通知,需在短期内解雇322名中国员工。
既无合理解释,也未给出缓冲期限,这些工人大多通过正规渠道办理B/1签证入境,签证手续齐全,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失业冲击。
以色列移民局上半年还曾公开表示要优化中国劳工招聘流程、打击非法中介,短短数月后政策便出现180度转弯,这种反复无常让在以务工者深感不安。
对于中国劳工而言,前往以色列打工本就是一场高投入的赌注。
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四川、贵州等省份的普通家庭,为了出国需要向中介支付10万至15万元的费用,这笔钱往往是全家多年积蓄,甚至有不少人是通过借贷凑齐。
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是因为以色列建筑业开出的月薪可达3万至4万元,部分技术熟练者能拿到5万至6万元,这一收入水平虽远高于国内同岗位,但背后隐藏着诸多难以言说的困境。
薪资拖欠是常见问题,2025年6月就有山东工人宁先生被拖欠两个月工资及退税合计约15万元,由于语言不通、当地法律程序复杂,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更令人揪心的是安全保障的缺失,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事件中,有中国工人遭受严重外伤需要面部重建。
2025年6月伊以冲突升级时,以色列全境防空警报频发,数百万本地民众可躲进防空洞避难,包括中国工人在内的外籍劳工却被禁止进入,只能在简陋工棚中躲避风险。
即便如此,当时驻以使馆开放约旦口岸撤离通道时,最终只有300余人选择离境,多数人因不愿放弃前期投入的中介费而选择留守,如今却面临被驱逐的结局。
以色列国内劳动力结构的特殊性,让中国劳工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该国950万人口中,15%的哈瑞迪派犹太人不参与工作,本土劳动力严重短缺,建筑业、农业等重体力行业高度依赖外籍劳工。
中国工人凭借技术娴熟、吃苦耐劳的特点,深受雇主青睐,曾占到以色列建筑业劳动力的近一半,在各类重建项目中承担关键施工任务。
有趣的是,此次大规模清退行动甚至引发了以色列工会的反对,他们罕见地要求法院制止这种大范围裁员,并非单纯为中国工人发声,而是担忧熟练工人的突然流失会打乱行业秩序,影响本地雇主利益,毕竟这些工作是本地人不愿涉足的领域。
与此同时,以色列却在放宽叙利亚德鲁兹族工人的准入,允许其进入戈兰高地工作,这种选择性的劳工政策调整,更引发外界对其背后深层动机的猜测。
外交层面的微妙变化,为这场劳工风波增添了复杂背景。
2025年以来,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中方在联合国多次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的行为,坚定支持 “两国方案”,已有149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面临一定孤立局面。
9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发表涉及中国的争议言论,外界普遍认为,此次清退中国工人的行动可能是这种政治博弈的衍生结果。
更引人关注的是10月14日中以外长的通话,以色列外长卡茨在社交媒体特意提及“以色列境内仍有20000名中国劳工”。
被外界解读为试图以劳工安全作为筹码,向中国施压以影响其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而中国外长王毅在通话中重申中立立场,强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未对劳工问题进行专门回应,这种外交互动让事件更受瞩目。
事件曝光后,中国网民的愤怒情绪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们纷纷分享在以劳工的遭遇,对他们的处境表示同情,同时对以色列的做法表达不满。
有人梳理了中国劳工面临的高额中介费损失、维权困境等问题,呼吁相关部门介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也有网友理性分析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但普遍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大规模驱逐合法务工的中国公民都缺乏合理依据。
截至目前,以色列官方尚未发布正式文件明确清退政策的具体内容、范围和执行时间,仅部分消息显示清退可能局限于特定项目,并非全国性政策,但这种模糊态度让在以中国劳工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此前曾多次表示,将全力保护和维护在以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要求在以中国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同时,注意自身安全。
对于此次清退风波,使馆是否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协助劳工维权、协调相关事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场牵涉数万家庭生计的劳工事件,不仅考验着中以双边关系的韧性,也再次凸显了跨国劳务合作中,公民权益保障面临的诸多挑战。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更多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人们期待看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让背井离乡的劳工能够得到公正对待。
来源:青梅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