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瓶100毫升的小红瓶,酸酸甜甜,小时候觉得贵,只有逢年过节,家长才舍得给买。
在广东人的记忆里,养乐多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瓶100毫升的小红瓶,酸酸甜甜,小时候觉得贵,只有逢年过节,家长才舍得给买。
但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品牌,如今正在悄悄退场。
10月20日,日本养乐多总部宣布,为了优化生产体系、提升经营效率,将正式关闭旗下广州第一工厂,生产将转移至广州第二工厂与佛山工厂。
这座自2002年投产、陪伴广东人二十多年的工厂,将于今年11月30日画上句号。
就在不到一年之前,上海工厂也被关闭,生产功能转移至无锡与天津。
短短三年,养乐多在中国先后关闭了两家工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调整,而是一个信号:
这个曾经让人排队抢购的“乳酸菌神饮”,真的卖不动了。
01时间倒回到2002年,养乐多带着“活的乳酸菌”概念进入中国。
首站选择了广州,因为这里既是开放城市,也是乳制品消费最活跃的区域。
那时的中国饮料市场,刚从碳酸饮料时代过渡,健康饮品还是稀罕品。
养乐多以“帮助肠道做运动”的广告语打入市场,价格不低,却迅速俘获了城市白领与家长的心。
它的包装小巧、形象亲切、来自日本,看起来专业又健康,便利店冰柜里摆着一排排小红瓶,是2000年代初广州街头的标志景象。
数据能证明当年的疯狂:
2002年进入中国时,养乐多日销量只有6万瓶;
到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760万瓶,增长超过百倍。
那是它的黄金年代。
在那个益生菌还带着科学光环的时期,养乐多几乎成为了乳酸菌饮料的代名词。
销量激增带来的是产能竞赛。
广州益力多承担了华南市场的主力供应,从广东到海南,几乎每个超市和便利店都有它的身影。
到2018年,养乐多在中国的日销量突破750万瓶,市场份额高达乳酸菌饮料类目的第一。
那一年,它被称作“乳酸菌之王”,甚至被媒体形容为中国饮品界最稳定的外企。
但在高光时刻,隐忧已经出现。
从2012年开始,养乐多的价格几乎每隔几年就要上调一次。
2012年,中国市场涨价11%;
2018年,涨22%;
2023年再涨8.7%—14.3%。
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原料成本上涨”,但在消费者眼里,就是越卖越贵。
尤其是当国产品牌如优益C、娃哈哈乳酸菌、伊利畅轻纷纷推出平替产品时,消费者发现,
“其实不喝养乐多,也没差。”
“以前5瓶10块,现在要十几块;小孩子喝得快,大人买得心疼。”这是不少广州便利店老板的反馈。
涨价本身不是致命问题,但在消费趋冷的环境下,它直接动摇了品牌的性价比信任。
02在中国市场,养乐多一直靠肠道健康概念立身。
但这几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它的配方成了争议焦点。
一瓶100ml养乐多,含糖量高达5.7克,几乎相当于一罐汽水的一半。
根据上海市饮料分级制度,养乐多被列为D级,也就是最不推荐饮品。
而更让人警惕的是,“益生菌是否真的有用?”
近几年,多篇国际论文指出:益生菌对肠道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有效性并不确定。
国内专家如饶毅也曾直言:“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益生菌饮品,没有任何一个能被证实真的有益。”
在社交平台上,“喝养乐多不如吃酸奶”“益生菌=智商税”的话题不断。
养乐多的科学形象被质疑,高糖饮料标签反而越来越牢。
对注重控糖、讲究“0脂0卡”的年轻消费者来说,益生菌已经是不健康的饮料了。
长期以来,养乐多几乎只有一款包装,它没有大瓶装,没有多口味,也几乎不参与潮流营销。
在海外市场,消费者曾经发起请愿,要求推出1L装家庭瓶。
养乐多回应称:
“活菌易变质,必须一次喝完。”
科学上有道理,商业上却显得固执。
当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进入细分时代,蒙牛优益C主打大瓶实惠,简爱酸奶打“纯净无添加”,元气森林和Oatly打“健康潮饮”,养乐多仍停留在旧逻辑。
到了短视频时代,品牌传播节奏早已改变。
但养乐多的广告话术、品牌形象仍停在十年前。
2022年,养乐多中国市场日均销量625.7万瓶;2023年降至480.5万瓶;2024年进一步跌至443.9万瓶。
短短三年,跌去四成。
而在广东市场,广州益力多的日销量也从2022年的259万瓶降至184万瓶。
行业数据更直观:
乳酸菌饮料类目在2022年二季度的市占率为6.9%,到今年一季度,仅剩4.6%。
换句话说,不只是养乐多在下滑,整个品类都在退潮。
03销量的持续下滑,最终传导到产能端。
2024年底,养乐多宣布关闭上海工厂;2025年10月,又宣布关闭广州第一工厂。
官方说法是“设备老化、资源整合、提高生产效率”,但这其实是一次主动收缩的动作,当市场规模不再扩张,削减冗余产能、集中生产,是企业止损的必经之路。
对于这家在中国经营超过二十年的外资企业来说,从“全国扩产”到“连续关厂”,意味着增长逻辑已经逆转。
广州工厂的关闭,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2002年,养乐多从这里起步;2025年,它在这里第一次真正撤退。
广东人对养乐多的感情,比其他地方更深。
这里的便利店文化、街头消费、家庭场景,都曾是它最牢的地盘。
如今,当地便利店老板坦言:“以前一周进几箱,现在半个月都卖不完。”
这不仅是品牌衰退,更是消费者心态的转变。
广东人最先接受健康饮品,如今也最早升级到“0糖、低脂、功能化”的新赛道。
当一个省份的消费习惯走在全国前列,老品牌自然会被时代筛选。
养乐多的衰退,不是个案。
从2022年到2024年,乳酸菌饮料在饮料市场的占比和平均单价双双下降。
同类品牌如蒙牛优益C、娃哈哈乳酸菌的市占率也在下滑。
肠道健康概念被稀释,“益生菌”不再是卖点。
消费者在追求“功能更清晰、糖分更低、体验更新鲜”的饮品。
乳酸菌饮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衰退。
这场下行周期之中,外资品牌的劣势尤其明显:决策周期长、产品迭代慢、营销保守。
而国产品牌更贴近用户,更会在价格、渠道、话题上“卷”。
面对市场下行,养乐多并非没有动作。
2023年以来,它陆续推出低糖版、蜜桃味、青提味等新品。
根据总部财报,2025年一季度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微增3.9%,但距离2019年巅峰仍相差近40%。
专家认为,养乐多的核心问题不在产能,而在定位。
它既不是真正健康饮品,也不再是年轻潮饮,
在两个市场之间的夹缝里,既失去了老用户的忠诚,又没赢得新一代的关注。
未来,它或许仍能依靠品牌惯性维持,但要重回黄金时代,可能性已不大。
当年一句“你今日饮咗未?”陪伴了广东几代人的日常,如今,这句话更像一声叹息。
当消费者变得更聪明、市场变得更快,
连童年的味道,也必须学会重新定义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八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