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2024年底全国A级景区数量突破1.65万家,比2019年多出三千多家,照理该是旅游大年,可总收入却从5065亿元跌到4814亿元。
2024年的国庆假期,全国平均景区游客量下降了将近20%,一些曾经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如今冷清得像淡季。
按理说,2024年底全国A级景区数量突破1.65万家,比2019年多出三千多家,照理该是旅游大年,可总收入却从5065亿元跌到4814亿元。
事情的症结不在疫情,也不在通胀,而在那种盲目的“造景运动”。
全国上万家景区,被复制成一个模样,像流水线上生产的假古镇。游客无论去哪个城市,都像在同一个地方转圈。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的调研里,有高达68%的受访者表示:“看风景变得越来越无聊。”
景区把“文化”变成了噱头,把“体验”变成了拍照打卡。票价倒是年年涨,门票从五六十飙到八九十,一瓶水十块、一个玉米十五,游客走出景区的那一刻,唯一的念头就是“下次不来了”。
亏钱的景区也没闲着,它们靠补贴、靠贷款、靠临时活动硬撑,很多项目刚建完两年,游客量就腰斩。
2023年全国范围内,有超过500家A级景区被摘牌或停业,原因几乎如出一辙——没特色、没体验、没回头客。看似是经济波动,其实是文化失血。
有专家说,景区的灵魂不在建筑而在故事,可问题是,太多地方忘了讲故事。仿佛只要搭几栋楼、挂几个匾额、请几个演员穿古装,就能把文化复活。
游客不是傻子,他们花钱买的不是假古风,而是情感共鸣。而现在景区越来越像大型布景棚,漂亮却空洞。
国家文旅部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六成,但传统景区接待量下降两成,说明这批人根本不爱去。年轻人没消失,只是换了玩法。
他们不愿花几百块进景区打卡,而是拿两百块露营、骑行、徒步,玩得更自在。2024年携程的报告显示,“低预算旅行”“自助游”“野营地”这几个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43%。这说明,年轻人更愿意花钱在“自由”和“真实”上,而不是在门票上。
旅游业一度以为年轻人穷,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只是更聪明。
2023年的一项消费调查指出,近七成年轻游客会提前查价格对比、浏览点评,他们清楚什么值得付钱、什么是智商税。
那些门票虚高、体验拉胯的景区,在网络上早就被一轮又一轮地“劝退”。
更大的问题是,年轻人厌倦了“被安排”,导游拿着扩音器喊、路线固定、时间卡死,一趟下来更像赶场子而不是休假。
2024年小红书的用户数据中,“反景区式旅游”的笔记同比暴涨六倍。年轻人想掌控自己的节奏,不想在景区被拽着走,也不想为那种“强行感动”买单。
当露营、citywalk、乡村集市、夜市音乐节成为新选择,传统景区的逻辑就失灵了。门票经济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年轻人不拒绝花钱,但拒绝“割韭菜”。
过去的游客把景区当目的地,如今的游客把景区当背景。
照片发完,意义就结束了,景区自己还在沉睡,以为搞几个灯光节、请几位网红,就能挽回口碑,却不知道人们要的不是热闹,而是内容。
景区为什么越来越难赚?因为“真”不见了。
真风景、真文化、真服务,全被商业包装和资本欲望磨掉。
2024年游客投诉最多的关键词是“虚假宣传”。照片和现场完全两回事,所谓“非遗体验”其实就是摆拍,所谓“古镇生活”其实是商场换皮。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24年的报告里写得直白,“游客对景区真实性的感知下降,是复游率下降的关键因素。”一句话,道破了行业困境。游客不是不花钱,而是对“假”的忍耐到头了。
真,不是低级朴素的代名词,而是信任。
价格公道、环境干净、讲解用心、文化有根,哪怕设施简单,人也愿意来。人们花钱买体验,不是买套路。服务员的微笑、当地人讲的故事、哪怕是一杯便宜的茶,都能成为记忆点。
过去几年,很多景区拼命追“爆红”,搞短视频营销、刷话题热度。火一阵、凉一年。网红效应转瞬即逝,没有口碑支撑的景区,只能眼看游客来了又走。
结果是,钱烧光了,热度没了,连信用也赔进去。游客一次被坑,以后十次都不会再来。
2025年的市场趋势已经很明显,游客不再追求“高大上”,而是追求“有温度”。乡村慢旅、自然步道、老街老屋,只要内容真、氛围真,就能活得好。真诚是最便宜的宣传,也是最贵的竞争力。
旅游的意义,从来不是“看多少景点”,而是“感受多少生活”。可如今的景区,只剩下“收多少门票”。
2023年全国范围内,游客满意度最低的三类项目,分别是:票价虚高、文化空洞、体验疲乏。而满意度最高的三类,是自然类、社区类、互动类景区。这说明,市场早给出了答案。
真诚不复杂,卖水两块、厕所干净、标识清楚、服务微笑——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那些懂得放下身段、用心经营的景区,即便没有名气,也能慢慢复活。
当人们开始不为假古镇买单,不为高价门票埋单,而是为一段真实体验停留,中国旅游或许还能重新找回那份温度。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景区,不是因为它“打卡必去”,而是因为它真的让人心安。到那时中国旅游的灵魂,才算是真正回来了。
谁偷走了它?不是游客,不是年轻人,而是那种急功近利、舍“真”取“快”的心。
当游客不再为虚假的风景掏腰包,当自由和体验取代门票成为主角,我们或许该反问一句,中国旅游的灵魂,还在吗?
来源:秋墨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