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出现动人一幕,翁帆这次可稍宽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7:49 1

摘要:103岁的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辞世,24日八宝山告别仪式人群自发冒雨送别,翁帆其后在《光明日报》执笔缅怀

103岁的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辞世,24日八宝山告别仪式人群自发冒雨送别,翁帆其后在《光明日报》执笔缅怀

说白了,大家早知道他是高龄老人,也清楚他早已把一生给了物理与教育,但真正那一刻到来,心头还是一紧

新闻刚冒头,热搜立刻刷新,很多人不再用复杂的词,只留下朴素的一句“先生走好”,像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意,也像是在向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告别

他走了,但他所点燃的那盏灯,显然还在

换句话说,如果只把他写成“诺奖得主”,就太薄了

早年留学美国,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把物理学的一块老石头轻轻挪开,让后来的理论与实验有了新路

晚年毅然回到清华,教书、带学生、建课题,把时间摊在课堂与讨论里

他常被称为“科学巨匠”,却更像一个耐心的老师,提前到场调试投影,遇到基础问题也不嫌慢,一遍又一遍解释到学生点头为止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提到他时都会同时想起另一个名字——翁帆

两人的相遇有点像一支温柔的插曲

那时她还是大学新生,英文好,被选去做学术活动的志愿者

杨先生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在场,几句寒暄之后,留下的是彼此的温暖印象,有人甚至说她的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杜女士

从节日贺卡到偶尔回信,联系不紧不慢,像在对话里搭起一座桥

直到2004年,两人确定恋爱,一个82岁,一个28岁,舆论一片喧嚷,但他们看起来并不需要解释太多

有人问过她“图什么”,她的父母说“尊重女儿的选择”,生活里真正的答案来自日常细节

她陪他散步、核对PPT,他在她生病时熬粥、出门前轻轻拉开车门

她说杨先生起得早,怕吵醒她,早晨不开灯摸黑穿衣,这些举动让人更相信两人的安稳

他曾对她说过“我走后,你可以再嫁人”,她只摇头,说想把余生好好陪他走完

10月24日上午9点,北京八宝山的队伍很长,白花静静挤在掌心里,有老教授,有背书包的学生,也有普通工人

雨点不大不小,落在衣袖上,大家压低嗓音聊起从前,“我听过先生的课”“他的书我翻了几遍”,语气里很实在

走进告别厅,深色西装与温和眼神的遗像静静悬挂,花圈铺陈在两侧,翁帆的那一束,缎带上写着“杨振宁先生千古,妻翁帆敬挽”

她站在一侧向前来的人轻轻点头,遇到旧识会说“谢谢你们来送他”,声音不高,却很真诚

那天有位姓汤的教授接受采访,回忆起年轻时的课堂,眼圈红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先生教的不只是物理,更是“做学问要踏实,做人要真诚”

旁边一位清华学生举着一本《物理学讲义》,封底有先生的签名,像捧着一块发光的石头,说以后要在物理这条路上接续努力

雨渐密,队伍没散,反而有人带着孩子赶来,说想让孩子知道这位值得记住的科学家

仪式接近尾声,翁帆轻轻走近,在国旗边缘停了两秒,像确认褶皱是否平整,然后鞠躬

那一刻她的表情从悲伤转向缓和,泪痕还在,眼神却更安定

这一鞠,像是把他的一生妥帖交还给时代,也把共同的二十多年交还给时间

有人把菊花放在外面的花坛,有人朝遗像方向再深深鞠一次

太阳终于破云而出,广场亮起来,细雨里散着一点温暖的亮色

很多人没说出口的话,其实只有一句:好好走,我们会继续

说到“继续”,并不是空话

就在10月,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团队发布《基准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加速器与探测器的技术设计全部完成,迈入整体集成与系统验证阶段

这份报告是国际上首个针对环形希格斯工厂的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提出了正交晶体条电磁量能器、AC-LGAD径迹探测器等方案,得到国际评审认可

换句话说,中国高能物理的那条路,正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东华大学杜诚然团队与德国机构的合作,在准二维复杂等离子体振动模式与颗粒重排研究上走出新步伐

成果登上《物理评论快报》,被选为Editors’ Suggestion,并获Physics Magazine报道

这些看似离日常很远的小推进,实际上是在一点点加厚科学的底板

数据也在悄悄佐证变化

科睿唯安今年5月的统计显示,青岛大学物理学学科新增进入全球前1%

2015年1月至2025年2月间,该学科发表论文1123篇,顶尖论文35篇,高被引35篇,总被引19609次,篇均被引17.5次,国际排名第965位,国内第83位

有业内人士提到,像这样的持续积累,往往不惊艳,但它是未来攀登的台阶

说白了,一个科学家留下的,不只是论文与奖章,还有面向公众的那份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的看法很中肯:像霍金这样的公众科学家,把科学前沿讲给大众与决策者听,让更多人愿意为科学发展投入关注与支持

对比来看,霍金在黑洞与宇宙研究上推动了世界认知,同时以《时间简史》等作品把复杂问题变成可理解的故事

他身患重病仍坚持探索与科普,2018年离世,给世界留下的是勇气与方法

再看袁隆平,起点是饥馑,方向是增产

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野败”打开突破口,杂交水稻最终改变了碗里的饭

他在田埂上完成的,是科学与民生的彼此成全

这些对比并非为了抬高谁、压低谁,而是提醒我们:好的科学家,总能把个人的才智嵌进公共的福祉

回到这次告别,最新的进展是,翁帆在《光明日报》写下长文,说先生一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类进步交出满意答卷

她的文字不煽情,更多是一种日常中的珍重与感恩

在情绪刚从礼厅里走出来的时候,能写出这样一段话,说明她心里有一把稳稳的尺

有人问,她是否能“放下心”?

也许所谓放下,不是忘记,而是把爱与敬意留在能继续生长的地方

换句话说,真正的告别,不是结束,而是把方向交给后来的人

我们需要更好的实验、更扎实的课堂、更愿意向公众解释的学者,也需要能把复杂变简单的耐心

当CEPC继续推进、当更多高校的学科数据往上走、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被顶级期刊认可,我们就能更诚实地说:先生看得到

很多年后再回望,八宝山那天的细雨与阳光可能会模糊,但一些画面会留下来:有人低声说“谢谢”;

有人把花放在花坛边;

有人抱着一本旧书不肯松手

科学的路不热闹,也不短,但它值得被走

愿每一次抬头,都能看见那盏灯更亮一点

来源:小渔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