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小事却能引发一场“舆论海啸”,明明是受害者,不仅没有获得同情,还引来的诸多网友的口诛笔伐,为什么呢?
一件小事却能引发一场“舆论海啸”,明明是受害者,不仅没有获得同情,还引来的诸多网友的口诛笔伐,为什么呢?
10月2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她乘坐一辆由广西开往上海的列车时,中途因去了趟卫生间,回来后发现床位就被一名外籍乘客占了。
她想着自己英语也不好,沟通也不顺畅,而且那名外籍乘客(印度)睡得正香,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没叫醒人家,自己在下边将就了会。
后来女子自行发视频到了网上,不知道她想表达的是什么?是自己宽宏大度,还是自己受了委屈,又或者想表达外籍乘客的不礼貌行为,总之这个视频发出后,引发了网友的不满,也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女子虽然感到委屈,但是她没有想过,告诉大家在这种情况下她选择了沉默与退让是不会赢得尊重的。
网友的愤怒,并非针对女子的“不沟通”,而是针对她的“不维权”。
事件中,女子提及这一点“印度人”,她也许是想说沟通确实有困难。
但在公众的解读中,这却可能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是否因为对方是“外籍”,所以我们便下意识地给予了某种“特权”或“豁免”,甚至不敢去主张自己本应平等的权利?
归根到底,网友们不乐见国人“自我矮化”的心态,网友们也是恨铁不成钢!
工作人员表示,遇到床位被占、信息不符等情况,无需妥协,可第 一时间联系乘务员或者乘警,工作人员会现场核对车票信息,协助旅客找到自己的位置,保障乘客权益。
我们追求的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沉默,其是正在为下一个违规者铺路。
当不守规则的人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他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次侥幸得来的便利,更是一个可以被复制和传播的“成功经验”。
他会告诉同伴:“看,没关系,他们不会说什么。” 于是,一个违规者可能变成一群,一次偶然的试探可能变成一种惯用的伎俩。
你的沉默,在他口中会变成默许;你的退让,在他故事里会变成软弱可欺的证明。
因此,每一次对规则的坚守,每一次对违规的制止,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你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潜在的效仿者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此路不通。
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和她做出一样的选择吗?
信息来源:潮新闻、向阳视频相关报道
来源:安然智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