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辟谣(2025年10月2?7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6:57 1

摘要:长白山天池的“海浩”不是仙气,是冷空气扑进暖水汽的瞬间,像一锅滚汤被扔进冰块,水汽炸成雾,凝成云,悬在山巅——这景象今年比往年多看了三成。

长白山天池的“海浩”不是仙气,是冷空气扑进暖水汽的瞬间,像一锅滚汤被扔进冰块,水汽炸成雾,凝成云,悬在山巅——这景象今年比往年多看了三成。

不是神迹,是气候在喘息。

气象站新装了八套设备,2024年要建实时监测系统,不是为了拍短视频,是为了预警极端天气。

旅游公司趁机推“海浩专线”,导游讲得比气象学家还细,游客多了三成五,但没人再迷信“天池开天眼”,大家开始问:“这现象明年还会来吗?

电热毯的谣言,比冬天还冷。

有人说它辐射致癌,说它会引爆煤气罐,可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数据摆在那里:主流产品的电磁辐射,只有国际安全线的百分之一。

欧盟今年新规强制所有电热毯加装自动断电,中国也在跟进。

更关键的是,低温烫伤病例去年降了18%——不是产品变安全了,是人变聪明了:不再整夜开着,不再铺在身下,不再用老旧破损的。

安全,从来不是厂家给的,是用户自己学会的。

短视频里,那些“海归博士”“中医传人”“营养专家”,一夜之间涨粉百万,卖的却是三无保健品。

国家网信办去年底启动“清朗”行动,一个MCN机构因为编造“哈佛毕业、十年留学”人设卖课,被罚125万,创了纪录。

平台也动了真格:知识类主播必须上传学历、执业证、科研成果,否则打标“未核验”。

你以为你在看知识,其实你在看剧本。

当人设能批量生产,真相就只剩下一个:你信的,是别人想让你信的。

网络谣言,越来越像病毒。

江西上栗爆炸案后,有人P图说“现场有核泄漏”,视频点赞百万,警方三天破案,源头竟是一个17岁学生。

现在平台上线了“谣言预警”系统,AI能识别“爆炸”“死亡”“内幕”这些关键词,自动压低推荐。

公安部去年查处谣言案件1.2万起,同比涨了46%。

更狠的是,中央网信办正在建全国谣言数据库,一个地方造谣,全网能溯源。

你转发的每一条“震惊体”,都可能被记入数字档案。

这不是简单的“别信谣言”就能解决的问题。

是自然在变,技术在追,人性在试探。

我们以为自己在获取信息,其实是在被算法和情绪喂养。

我们以为自己在辨别真假,其实只是在重复自己相信的版本。

真正的信息素养,不是记住多少数据,而是学会问一句:“这信息,是谁希望我看见?

是气象局的仪器,还是短视频的点赞?

是研究院的报告,还是朋友圈的“亲测有效”?

是警方的通报,还是一个匿名账号的截图?

当你在刷手机时,别只看画面,看背后的动机。

当“海浩”成了打卡景点,当电热毯成了危险品,当专家成了人设,当谣言有了AI加速器——

我们真正要对抗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我们对“简单答案”的依赖。

信息时代最危险的,不是假话,是你不再怀疑。

来源:高贵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