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严防范、强打击、压发案、降损失为重点,打、防、管、控、宣“五位一体”同步发力,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1至9月,全市电诈案件立案数、损失数分别同比下降21.14%、22.04%,有力提升了打击治
10月30日上午
市新闻办召开
2025年日照市打击治理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新闻发布会
介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情况
日照日报记者 吴昊 摄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严防范、强打击、压发案、降损失为重点,打、防、管、控、宣“五位一体”同步发力,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1至9月,全市电诈案件立案数、损失数分别同比下降21.14%、22.04%,有力提升了打击治理工作成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一、坚持组织推动,不断凝聚工作合力。反诈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今年是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深化攻坚年”,市公安局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月点评”工作制度,形成“提示、通报、反馈、督导、问责”工作闭环,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化整体工作推进。通过开展调研、风险提示、督促约谈、集中整治等方式,查摆工作短板,梳理问题清单,督促问题突出的地区和行业,及时堵塞风险漏洞,强化系统治理。目前,“党政领导、行业主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反诈格局基本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机制创新,精准开展防范宣传。事后打击不如事前防范,我市将2025年确定为精准宣防提升年,持续开展“大水漫灌+精准滴灌+反复喷灌”相结合的反诈宣传活动。在面上,依托综治网络和公安派出所,组建570余支“社区民警+警务助理+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的常态劝阻队伍,成功举办“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三长一书记”讲反诈等活动80余场次,进一步扩大了反诈宣传覆盖面。在点上,聚焦重点人群,组建反诈志愿者队伍,吸纳网格员、楼长、商户店主等群体加入,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城乡的反诈宣传网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反诈宣传,组建了“大学生反诈团”,开展“‘寓’你一起·‘宿’说反诈”系列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反诈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构建了涵盖金融、物流、校园等重点领域的精准宣防队伍,全市高发电诈类型和易受骗群体得到精准有效的宣传覆盖。
三、坚持源头管控,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开展“资金链”治理专项攻坚行动。组织指导各金融、通信网点设置反诈预警劝阻员,通过张贴标语、业务提醒、语音播报等形式做好提示,为反制现金取款类诈骗筑牢防线。二是探索建立“技防+人防”立体化防范体系。深化警银联动,建立涉诈账户、高危人员新开卡审查工作机制,持续升级完善“护卡金盾”智能预警终端,会同相关银行成立联合实验室,研发建设智能拦截体系。三是建立完善涉诈线索预警拦截快处机制。深化警银、警企快速联动机制,研发取现报备风险核查系统,及时发现识别可疑客户和异常取现情形。今年1至9月共阻止被骗群众110余人,拦截涉诈资金1420余万元、黄金3000余克。7月28日,日照银行风控模型预警一对公账户异常,第一时间通知反诈中心,启动警银协作机制,对该账户开展保护性管控,于8月1日成功拦截一笔500万元涉诈资金,为某公司避免了大额损失。
四、坚持重拳出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全面整合资源、数据、手段和技术能力,深入开展“云剑”“断流”“断卡”“拔钉”“雷霆”等专项行动,聚焦网络、资金、信息战线,抓获电诈及关联犯罪嫌疑人860余名。针对技术、洗钱、引流、供料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灰产集中会战,研判洗钱、引流等黑灰产犯罪团伙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7名,缴获作案设备35件套,涉案“两卡”280余件套。
虽然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犯罪手段不断迭代更新,呈现出犯罪链条“模块化”、通联方式“多元化”、黑灰产业“精细化”、洗钱渠道“隐蔽化”的特点,特别是境外犯罪持续高发,面临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打击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全市公安机关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强决心,全力遏制案件高发严峻态势,不断推动打击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综治宣防,全力压发案降损失。充分发挥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基层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发动全社会综治力量共同开展反诈工作,进一步加大社会面宣防力度。加快“易受骗群体库”建设,紧盯财会人员、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多维度,针对性开展反复宣防。突出抓好高校学生反诈宣传教育,开展好校园“反诈课堂”,坚决防止在校学生参诈、涉诈。
二是全域系统施治,深入推进行业治理。强化部门协同、行业联动,完善事前宣防、事中反制、事后打击全流程跟踪问效等环节,构建全民反诈大格局。持续优化完善“资金链”治理经验做法,进一步科学调整账户分类分级管控策略,发挥大额取现报告核验、拦截劝阻机制作用,会同金融机构加强涉诈资金事中阻断措施研究,从源头挤压诈骗犯罪生存空间。
三是严格劝阻流程,做优精准预警劝阻。完善预警劝阻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准发现潜在受害群众并及时预警。建立健全常态劝阻队伍,依托综治网络和公安派出所,切实压实工作责任,筑牢反诈防线。坚持“分类分级、精准劝阻”原则,完善首接责任、研判落地、见面劝阻、外地移交、信息反馈等各环节工作流程,确保形成劝阻“闭环”,严防预后被骗。
四是做强专业队伍,建立破案打击新机制。打造统一管理、规范运作、融合运行的战斗实体,以重特大电诈案件全链打击为牵引,紧盯集群战役发起、跨境犯罪侦查等重点,在诈骗窝点、资金、通讯、网络、组织出境等多个环节破案抓人,提升“破一案、带一串、扫一片”的整体打击效能。加大涉案“两卡”犯罪人员研判打击,及时形成打击战果,提升“两卡”战果转化率,加大取现人员、车辆研判打击力度,严防形成诈骗犯罪洼地。
当前日照市诈骗案件类型主要有哪些?市民应如何加强防范?
当前,诈骗手法花样不断翻新,我市多发的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刷单返利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络途径发布“零投入、高回报”的兼职广告,分派刷单任务,先用小额返利让受害人尝到甜头,获取信任。之后,便以“任务升级”“更高佣金”等理由,诱导受害人登录诈骗分子专门开发的网站、APP等,继续加大投入,最后以操作错误、系统卡顿、任务超时等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及佣金,甚至以账户被冻结,需要继续投入才能解冻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投钱。大家一定要记住,类似刷单返利类诈骗诸如:刷单+关注领红包、刷单+二维码领红包、刷单+招聘兼职、刷单+公益做任务、刷单+色情服务等等,都是诈骗。
二是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诈骗分子冒充投资导师、理财顾问,通过网络平台和交友软件,推荐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引诱受害人加入“投资群聊”,听取“专家”直播课,接受“大师”指导,用“成功案例”和小额获利迷惑受害人,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最终骗取全部资金。更有甚者,先通过网恋方式获取信任,诱导其“投资理财”进行诈骗。在此提醒大家,凡是声称掌握“内幕消息”“系统漏洞”,标榜“稳定高回报”的网络投资理财,都是诈骗。
三是虚假网购、服务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群或网络平台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代写论文、跟踪定位等虚假广告,诱导受害人联系交易,然后以缴纳关税、定金、手续费等名义不断要钱,最终拉黑失联。“双十一”购物节即将来临,提醒大家务必选择正规官方平台网购,对异常低价和非法服务坚决予以抵制。
此外,虚假征信、网络婚恋交友、网络贷款、冒充公检法、冒充熟人等诈骗仍然是常见诈骗类型,利用会议软件诱导开启共享屏幕,后台操作受害人手机转账、诱导受害人向陌生银行账号转账等方式,也是犯罪分子最常用的诈骗手段,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近期的诈骗案件中,要求受害人“提取大额现金”的情形时有发生。公安机关采取了哪些措施,避免群众上当受骗。
“线上诈骗、线下取现”是当前最危险的诈骗手段之一。诈骗分子在线上骗取信任后,诱导受害人取出现金,使用快递、网约车送到指定地点,或派人上门取走,以此逃避监管。对此,公安机关联合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积极应对。一是建立警银、警企快速联动机制。全市有43家金融机构已纳入公安机关的联动工作群,各银行网点设置反诈劝阻员,ATM机粘贴提示贴、循环播放语音提醒。针对购买黄金实物进行洗钱的涉诈违法犯罪行为,组建黄金行业联动群,将触角延伸至每一家黄金销售店铺,及时发现上报可疑线索。二是研发取现报备风险核查系统。针对易受骗群体、高发案区域等要素,搭建线索数据分析模型,及时发现、识别可疑客户和异常取现等情形,助力民警及时发现风险、提前介入处置。三是大额取现实行预约、严格审核。实时对相关数据及线索进行碰撞、比对,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对异常大额取现等行为及时采取拦截措施。
工作中,发现不法分子经常设置以下场景,引诱受害人“提取大额现金”实施诈骗:一是冒充网友帮助受害人“投资理财”,获取小额返利后,劝受害人使用现金继续加大投资。二是在刷单做任务时,谎称任务未完成、操作异常致账户被冻结,需要加钱后才能“解锁”。三是声称有“国家扶贫款”,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收款,再让受害人将现金提取交给“专员”。四是冒充民警、亲朋好友称受害人的家人“急需用钱”,再以“上门”的方式要现金。五是伪装成“理财顾问”,先给受害人小额返利,再提出需要邮寄黄金“充值”,才能继续投资获利。六是谎称给受害人办理“课程退费”,诱导点击下载并注册软件,受害人投资后,又以各种理由拒绝提现。
在此提醒市民朋友,在办理“提取大额现金”业务前,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以上特征的场景,一定要保持冷静、认真核对。如不能确定,请及时拨打110或96110咨询。
诈骗分子经常会通过电话、短信等“通信链”,编织出不同的“诈骗网”,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在斩断诈骗“通信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通信发展办公室按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全力实施反诈“铸盾工程”,在源头治理、技术防范、协同打击、宣传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及时斩断实施诈骗的“通信链”。
一是“堵源头”,让诈骗电话打不进来。深入开展“断卡”行动,规范电话卡开办流程,全力整治利用虚拟号码诈骗扰民问题。联合通信运营企业,对境外来电进行闪信弹窗警示,提醒用户这是“可疑来电”。如果您没有境外通联需要,可以联系运营商关闭境外来电和短信接收功能。
二是“强技术”。让诈骗APP无处藏身。当前,涉诈APP是主要作案工具,依托省电信网络诈骗技术防范平台,不断提升数据汇聚和分析处置能力,今年以来,涉诈电话发现能力同比提高2.8倍,涉诈APP发现能力同比提升52%。目前,省通信管理局对正规下载的APP进行备案管理,诈骗分子可能会通过寄递小卡片、发布二维码、短信散布链接等方式,诱导大家下载安装非法APP。在此提醒大家,不要使用可疑社交软件、不访问陌生网络链接、不安装来路不明的APP。
三是“广宣传”,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针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组织通信企业进行了精准宣传提醒,揭露最新诈骗手法、讲授防范技巧,不断提高市民防范能力。
下一步,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将继续深入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不断提高发现和处置能力,全面构建形成“全网一体、协同联动、技管结合、精准高效”的防范治理工作体系。一是深化源头治理。开展“实名制治理”专项行动,严控异常入网,深入推进“断卡”精准化,切断通过电话、短信实施诈骗的途径。二是强化技术防范。密切关注诈骗手段和技术变化,加强技术攻关,更新反诈模型,优化管控策略,不断提升科技在反诈工作中的实战应用水平。三是推进多元共治。全力配合公安机关、金融部门,联手预警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力斩断诈骗“通信链”,摧毁各类“诈骗网”。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金融行业的“资金链”治理是重要环节,介绍一下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在“资金链”治理方面的措施和成效?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以“资金链”治理为抓手,聚焦关键环节,强化工作举措,坚持“重点防治”“科技赋能”“协同打击”“源头防控”四位一体,推动金融领域反诈工作持续走深走实。1至9月份,全市涉案账户同比下降41.5%。
一是关注关键业务关键节点,强化存量账户排查治理。按照“谁的客户谁负责”“谁的账户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各银行严格账户开立环节的实地查访、身份核实、需求验证。持续开展存量账户的短信验证、人脸识别、动态限额,深入开展涉案账户倒查、金融产品与服务风险评估,压降涉案风险。今年1至9月份,对24万余户新开账户实行限额管理,排查单位银行账户16万余户,个人银行账户430万余户。
二是深化资金链精准治理,完善预警风控系统建设。根据电信网络诈骗资金转移的形式变化特点,指导各银行机构持续更新风控模型,不断提升资金链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落实账户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合理设置账户限额和功能,建立健全“白名单”机制,完善账户异地与线上解控、提额机制,持续深化精准治理,统筹推进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
三是强化线索精准研判,不断提升警银协作治理实效。充分利用“两卡”动态管控平台、金融反诈一体化平台、“金公照”风险交易信息排查程序等平台强化客户开户尽职调查、可疑资金快速排查。建立异常交易及时发现、预警信息即时推送处置机制,协助做好受害人预警劝阻和精准保护,密切关注客户异常现金存取、黄金寄递等行为,落实账户协查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今年以来,协助冻结保护群众财产1200余万元,管控涉案资金2400多万元。
四是织密宣传防范网,积极营造全民反诈的良好氛围。指导辖区各银行机构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宣传为主线,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常态化开展反诈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等宣传活动,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540次,派发宣传材料30余万份,受众60余万人次,提示公众电信网络诈骗的新手段,警示非法买卖、出租、出借账户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组织全市银行机构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资金链”精准防治,将银行账户管严、管好、管到位,牢牢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为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平安日照建设保驾护航。
来源:主流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