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再度出手,京东、美团、饿了么、受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3:16 1

摘要: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有人在平台上点了蛋糕,收到后发现和页面、品牌不一样。消费者一看不对劲,怀疑店家资质有问题,就把事儿投诉到了监管。看起来像是个小事,可一查就发现,这家问题店铺并不只在一个平台上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多家平台反复出现。于是,一个“货不对板”的普通投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10月中旬,直接到几家平台公司现场调查了食品安全和商家资质审核情况,名单里有京东、美团、饿了么和抖音。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有人在平台上点了蛋糕,收到后发现和页面、品牌不一样。消费者一看不对劲,怀疑店家资质有问题,就把事儿投诉到了监管。看起来像是个小事,可一查就发现,这家问题店铺并不只在一个平台上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多家平台反复出现。于是,一个“货不对板”的普通投诉,像掀开了盖子,把“幽灵外卖”的问题给捅出来了。

现场查的方式也跟以前不同,不是走个形式。监管人员带着执法记录仪进公司,要求平台把相关业务负责人召回,在公司里接受面谈和问询。有的公司被问到值守好几天,有的配合得不够积极,表现出点儿抵触。目前四家平台都没对外给出明确回应,监管也没把更多细节公布出来。

说到“幽灵外卖”,其实这事并不新鲜。有的是根本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堂食场地,像黑作坊那样;有的盗用正规门店的营业执照或照片,冒充堂食店面。它们靠平台的审核缝隙和算法推荐活着,食品安全和行业信用都被拖下水。过去这些年,平台和监管都在补漏洞,但幽灵外卖总能换个花样继续存在。

往回看,今年上半年监管也不是没提醒过。5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商务部等部门,约谈了包括京东、美团、饿了么在内的企业,强调得按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强化平台主体责任。7月又集中约谈,要求规范促销、理性竞争,保护消费者和从业人员权益。那几次约谈后,平台都说会自查、会整治,但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平台端也做了不少动作,说得听着像上了心。京东做外卖时打“品质外卖”牌,入驻门槛定得较高:要提交营业执照、门店照片,线上海选过后还有线下核验,销售会去实地查。京东自己曾透露,上线三个月内门店通过率不到40%,在近150万家品牌门店里清退了约8000家无堂食门店。听上去严格,但事实是,有用户反映门店照片和实际不符,实地走访能碰上纯外卖、环境差的情况;还有商家用别的城市门面图来冒充自己。

其他平台也搞过针对性措施。饿了么推出了“明厨亮灶2.0”,美团搞了带后厨直播的外卖卫星店和“浣熊食堂”,京东设立了自营的“七鲜小厨”。问题出现得又快又新:8月开始,网民大量爆料说,有商家用AI生成门店照片和堂食场景,这类造假比以前更难识别。平台那边都表示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想靠规则和技术来识别、清理这些店铺。

监管层面不止是喊话,10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还把一份草案拿出来征求意见。草案的核心是明确第三方平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配送单位在食品安全责任上的分工,细化平台在商家资质审核、日常抽检和信息公示等方面的要求,目标就是堵住监管盲区,减少幽灵外卖的生存空间。现在那份草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具体条款和执行细则还得完善。

从一个投诉到现场调查,再到制度修订,这个链条转得挺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事儿暴露的不是某家商户的小错,而是链条性的漏洞:商家怎么入驻、平台怎么审核、算法怎么推荐、日常抽查怎么做,任何一环出问题,风险都会向外扩散。监管这回的做法也不再只是约谈,而是选择了现场检查、长时间问询,执法节奏明显紧了。

细节上还有几个点儿值得留意。第一,平台和商家的多头经营让问题更难管。有的商家同时在好几个平台开店,出现问题时一个投诉可能牵出多处“复制粘贴”的作假信息。第二,技术本身既是防线也是漏洞。平台想靠AI、图像识别来识别假门店,但现在又出现了用AI生成图片的对抗方式,制造者和监管者在技术上打起了“猫鼠游戏”。第三,监督人员现场调查的做法把压力直接推到平台运营和审核的责任人身上,不再只是行政文书上的批示,更多的是面对面的问责。

在企业那头,大家的反应也不同。有平台反映出积极整改的动作,有的在被要求配合时显得被动,拖延响应。这种差异反映出内部治理能力和合规意识的不同。对消费者来说,这类问题看起来像是你点的是一家有门面的店,结果到手的却是别人的东西,信任一旦丢了,要找回来很难。

现在事情还在继续推进。被调查公司的后续处理、草案的细化和落地、以及各平台后续的内部整改和专项治理,都在同时进行中。监管公开征求意见还在走流程,企业内部也在做自查和调整。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接下来能看到的,可能是平台在商家入驻和展示信息上更谨慎,市面上会出现更多与线下核验挂钩的机制,或者有更细致的投诉处置体验。事情的某些节点已经在动,但后续影响和细节还需要时间去观察。

来源:有趣的沙滩BUsEc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