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到8月,四个月里,尤溪把“朱熹老家”这块招牌拆成三瓣:一瓣拿去换流量,一瓣拿去换数据库,剩下一瓣直接下锅做成“朱子家宴”端上桌。
2024年5月到8月,四个月里,尤溪把“朱熹老家”这块招牌拆成三瓣:一瓣拿去换流量,一瓣拿去换数据库,剩下一瓣直接下锅做成“朱子家宴”端上桌。
动作快得像是怕别人抢先注册“朱熹”商标。
联合梯田景区5月推出“梯田星空露营”,官方通报游客量涨三成。
听上去是浪漫生意,本质是土地指标紧张。
梯田是农业文化遗产,不能乱盖房子,于是把帐篷当临时建筑,绕开用地审批,夜里放一场灯光秀,白天收门票,一样赚住宿钱。
露营一晚标价398元,比县城星级酒店还贵,成本只是一块草坪和几盏LED灯。
游客愿意买单,是因为朋友圈定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比“县城宾馆”更有面子。
景区要的是现金流,不是种水稻。
6月,尤溪和复旦大学共建“朱子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
消息里强调“AI复原朱熹讲学场景”,听着高大上,落地的是数据库。
朱熹手稿分散在中日韩三国,版权早已过期,谁先数字化谁就是正版。
尤溪出场地出资金,复旦出技术,成果挂的是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论文、专利、数据库全归大学,尤溪拿到的是“全球首个”的名头。
地方要的是学术背书,大学要的是数据资产,各取所需。
2025年开放那天,普通人看到的可能是朱熹动画表情包,学者看到的是 citation 排行榜。
7月,农业农村部把尤溪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三年砸5亿元做“数字乡村”。
钱怎么花?
文件写得很细:智慧农业、文旅融合。
智慧农业听起来是传感器、无人机,落地首先是直播基站。
尤溪金柑、绿茶需要网红带货,山上信号不稳,基站建好了,手机直播不卡,25%的销售额增长就是这么来的。
基站建设占预算30%,剩下的钱做平台、做培训、做展厅。
村民学会对着手机喊“家人们”,比学会修无人机更容易出成绩。
上面考核看的是数据,不是地里到底种了什么。
8月,“朱子家宴”入选省级非遗,主打“朱子孝母饼”“尤溪板鸭”。
消息一出,县里的食品厂连夜换包装,板鸭出厂价38元,贴上“非遗”贴纸,终端卖88元。
非遗名录不是厨艺比赛,是商标授权。
谁拿到谁就能用“非遗”两个字,别人再用就是侵权。
尤溪把朱熹当品牌运营,和“孔子学院”一个路数,文化变成可收加盟费的生意。
省文旅厅愿意批,是因为“朱子”IP安全,不会突然爆出负面热搜。
地方拿到的是免广告费的通行证,商家拿到的是涨价理由,消费者买到的是“孝顺”心理安慰。
四个月,四条新闻,一条比一条具体,目标却一致:把千年古县拆成可交易的模块。
梯田卖的是夜景,朱熹卖的是数据库,板鸭卖的是非遗贴纸,5亿元乡村振兴经费卖的是直播信号。
每一步都踩在政策鼓点上:自然资源部收紧建设用地,就用帐篷解决;教育部鼓励新文科,就拿朱熹做数据库;农业农村部推数字乡村,就先建基站;文旅部推非遗进景区,就把家宴做成伴手礼。
谁的动作快,谁就能提前把政策红利锁进自己的抽屉。
外人担心这样会把文化做薄,当地人不这么想。
联合梯田的村民算过账:一亩水稻一年净赚600元,改成露营草坪,一亩一晚收10顶帐篷,一年营业100天,每顶398元,毛利润39.8万元,村里提成20%,比种稻子多赚130倍。
朱熹后人更直接,文化园门票40元,数字化以后线上讲解收费6元,全国游客不用进门就能买单,一年多出300万元纯利。
数字乡村基站建好后,网红回村直播,留守老人当打包工,一天80元,比上山挖笋稳定。
文化厚度看不见,银行卡余额看得见。
尤溪的打法给全国县域做了示范:文化不是供奉的,是拿来拆成零件卖钱的。
卖法要讲技巧,不能硬来。
先找政策缝隙,再把缝隙撑成通道,最后把通道包装成情怀。
帐篷、数据库、非遗贴纸、直播基站,拆开都是普通商品,拼在一起就是“千年古县的新故事”。
故事讲得好,检查组愿意来,投资人愿意来,游客愿意来,地方债务也有人愿意接盘。
至于是不是原来的朱熹,没人真的关心,大家关心的是账户里那串数字能不能再长一位。
故事讲完了,留一个问题:如果朱熹活过来,看见自己的头像被印在饼上、被做成动画、被收进数据库,他会不会也申请一个账号,开直播卖课?
要是他真开了,你会花6块钱买一节“朱子叫你孝顺”吗?
来源:端庄优雅春风0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