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为草莓烂在地里发愁,为柑橘卖不出好价焦虑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农企像山林里的老虎,稳坐山头;有的却像稻田里的蚊子,四处出击。这两种活法,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你选对了没有。
大自然早就写好了生存教科书,值得农业企业人认真翻阅。
当你为草莓烂在地里发愁,为柑橘卖不出好价焦虑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农企像山林里的老虎,稳坐山头;有的却像稻田里的蚊子,四处出击。这两种活法,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你选对了没有。
一、农企的生存选择题:走“老虎路线”还是“蚊子战术”?
想象一下,老虎和蚊子,谁更强大?谁活得更久?
老虎体型庞大、战斗力强,但生育率低,每次只生1-2只幼崽,花大量时间培养它们的捕食能力。这对应的是K-策略——在稳定环境中,靠实力、品质取胜。
蚊子恰恰相反——体型小、寿命短,但产卵量大、适应性强。这对应的是r-策略——在多变环境中,靠速度、数量突围。
“老虎型”农企往往拥有核心优势。比如专注于高端水果的佳沃集团,从品种研发到冷链物流全程把控,虽然新品推出慢,但每个产品都经过精心打磨,“佳沃榴莲”“佳沃蓝莓”个个都是爆款。再如北大荒集团,深耕粮食产业几十年,靠规模和品质稳坐江山。这类企业求稳、求质,在稳定市场中能建立强大的品牌壁垒。
“蚊子型”农企更灵活善变。比如许多区域特色农产品合作社,今年种网红贝贝南瓜,明年试种黄金百香果,什么火就跟什么。虽然单个产品生命周期短,但总能抓住市场热点快速变现。他们不求每个产品都成为经典,只求在风口期赚到利润。
二、你的农企适合当“老虎”还是做“蚊子”?
这里有个残酷的真相:蚊子学老虎会饿死,老虎学蚊子会累死。
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农企,资金有限、技术薄弱,非要像大集团那样投入巨资做品牌,可能还没等到品牌效应显现就资金链断裂了。这时候,不如学蚊子——快速试错,小步快跑。比如先聚焦一个特色单品,像某些新农人专注做“拇指玉米”或“迷你西瓜”,借助短视频和社群营销快速打开销路。
如果你已经在某个品类深耕多年,比如某个茶叶企业有了稳定的渠道和口碑,却盲目跟风追逐每一个市场热点,今天做茶饮料,明天做茶食品,反而会稀释品牌价值,让老客户无所适从。
关键在于认清三个问题:
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独特品种、种植技术,还是销售渠道?)
我处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是稳定的大宗农产品市场,还是多变的特色农产品市场?)
我的目标客户最需要什么?(是极致的品质保证,还是新鲜的口感体验?)
三、农产品营销:找到你的“专属地盘”
在自然界,没有两种生物占据完全相同的生态位。狼深夜捕食,老虎黄昏出动;斑马吃草尖,羚羊啃草根——它们通过差异化共存。
农产品营销也是如此。你的农产品不需要讨好所有人,只需要牢牢抓住属于你的那群人。
看看这些成功案例:
褚橙——不只是橙子,而是“励志橙”,瞄准高端礼品市场
兰贵人茶——专攻女性养生茶饮细分市场
跑山猪——锁定追求健康肉食的中产家庭
五常大米——凭借地理标志,打造高端米饭形象
他们成功的核心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做得不同。
四、给农企的三大实操建议
市场动荡期,先活下来
当行业洗牌、市场不明朗时,别盲目扩张。学“蚊子”——收缩战线,保留核心品种,用轻资产模式运作。比如与种植大户合作代工,减少自营基地投入;或者转向社群团购,降低渠道成本。
市场稳定期,构筑壁垒
当你在某个细分领域站稳脚跟,要学“老虎”——深耕品质,打造品牌。比如建立可追溯体系,申请地理标志认证,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就像阳澄湖大闸蟹,靠一套防伪体系守住市场地位。
永远要留一块“试验田”
无论企业多大,都要保留创新试错的空间。可以拿出10%的土地或资源,尝试新品种、新模式。比如尝试种植功能型农产品(高花青素土豆、高钙菜等),或者试水农产品直播带货。成功了全面推广,失败了损失可控。
结语
农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时代的强者。
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既要像老虎那样守住核心阵地,又要像蚊子那样保持敏锐嗅觉。找准你的生态位,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毕竟,活下去的农企,才有资格谈未来。
【本文谨献给所有在农业领域坚守的创新者】
来源:乡村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