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十年,有几类交叉研究会拿到最多的“学术+经济+社会”影响力。说白了,就是能把AI推得更强、能守住信息安全的底线、也有可能率先对一些老问题给出实质进展的方向。
未来十年,有几类交叉研究会拿到最多的“学术+经济+社会”影响力。说白了,就是能把AI推得更强、能守住信息安全的底线、也有可能率先对一些老问题给出实质进展的方向。
这些方向不是空喊口号,每一条都能指向具体的技术路线和现实需求,也已经有一些事实、政策在推动它们慢慢走出来。下面把几个最有戏的方向按从大到小、从背景到细节的顺序说清楚,方便你对号入座或者判断要不要投精力进去。
先说医学和生物学里用数学的那块。现在不再是纯理论家自嗨的时代,临床需求直接把问题扔到眼前:把基因、细胞、组织这些不同层级的过程串成一套能计算、能优化的模型,然后让AI去跑参数、做决策支持。新冠疫情给大家上了很现实的一课——传染病模型哪怕有一点预测偏差,公共政策的代价就可能放大很多倍。再看癌症免疫治疗和基因编辑这类临床试验,随机性大、个体差异明显、多变量相互影响,光靠经验设计试验简直像赌博。要把实验设计变成可控流程,需要动力学方程、随机模型、优化算法和贝叶斯式的因果推断一起上场。能做出那种能被医院、监管机构接受、还能真改善病人的模型,门槛高但一旦落地见效明显,市场和社会影响都很大。
接着谈非线性和随机数学。现实世界里很多系统既有有序结构,也会突然崩进混沌,关键在于找准“临界点”——什么时候还能用确定性工具处理,什么时候必须换到统计或近似方法。另一条是把随机偏微分方程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模型不仅要能描述本身的随机扰动,还要能利用数据来校正和补偿。气候系统、金融市场、脑神经网络这类问题,都在试图用数学语言去划定“还能被预测”的边界。这里更像是工具箱的升级,既要有深理论,也要把理论和具体算例做成一套可复现的流水线,方便工程化应用和验证。
再往里走,是数论和代数几何那类“慢而深”的突破活儿。像ABC猜想、朗兰兹纲领、高维岩泽理论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拿下,但这几年也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新的语言或框架能打开以前看不到的门(Mochizuki 的宇宙Teichmüller理论就是例子,尽管还在核验阶段);二是AI在猜想生成和找反例方面开始帮上忙。要注意,这类工作不是简单跑机器就能搞定的,需要有人把新工具、新语言和古老难题做嫁接。若能有实质进展,学术和产业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但这条路更像是长跑,需要耐心和跨学科的巧劲。
关于量子计算和数学的结合,也值得单拎出来说。当前明显的两类需求:一是对后量子密码学的安全性做更严格的度量,把格密码、同源密码等代数结构的抗量子能耐用更严的数学标准去衡量;二是把量子算法背后的数学框架弄清楚,像量子行走、量子傅里叶变换这类工具,需要被放进一个统一的代数或谱理论体系里,方便分析和扩展。NIST 已经发布了后量子密码标准,多国在这方面动起来,行业短期内需要既懂抽象代数、数论、代数几何,又能把这些东西落地到密码评估上的人手。
最后回到离AI最近的那块:AI和数学的深度融合。现在比较清晰的一条路径,是把大模型从“黑箱”变成“可验证”的工具。实操上就是让神经网络先去提出引理或证明草案,再交给形式化证明检查器(像 Lean、Coq 这类)去逐条验证,形成“神经网络 + 符号验证”的闭环。已经有系统在几何方向上达到了接近竞赛级别的表现(比如 AlphaGeometry 的工作),下一步是把范围从几何扩展到代数、数论、组合等更抽象的领域。如果这套流程能走通,机器将不只是做计算,更能在发现新定理、提出新方向上帮人类“搭把手”。
把这些方向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它们不是孤立的几条小路,而是互相触发、互相依赖的生态。量子密码的安全验证会用到数论和代数几何;AI生成的猜想需要符号化工具来把关;复杂系统的可预测性要靠非线性和随机理论加机器学习;临床试验设计既要多尺度模型,也要AI去优化决策。再加上政策、数据和算力这三样东西一旦齐整,进展往往会被放大好几倍。
这些方向并非凭空提出的。NIST 的后量子标准、AlphaGeometry 在几何题上的高性能表现、Mochizuki那套理论引起的学术争论、还有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建模短板——这些事件都在把研究从边缘推向更实际、更能被采纳的方向。现实里,能把理论、工程和数据接起来的人手特别吃香,能写代码又懂深数学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部门、基金会、企业都在抢人,短期里科研产出和产业落地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这些横截面的能力。
行里的人一般都明白,谁先把这些链条连通,谁就更有机会把理论变成工具,把科研变成能被产业和社会采纳的成果。人才、方法和资源这三方面谁先到位,谁就能把路走得更远。
来源:奇幻蛋糕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