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就在庆阳431”品牌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6:44 1

摘要:自2024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以来,庆阳市立足革命老区实际,创新打造“就在庆阳431”公共就业服务品牌,通过构建四级服务网络、实施三类技能培训、打造一个数字平台,加快形成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老区

自2024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以来,庆阳市立足革命老区实际,创新打造“就在庆阳431”公共就业服务品牌,通过构建四级服务网络、实施三类技能培训、打造一个数字平台,加快形成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老区就业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01

精准破题 构建“431”品牌体系

针对劳动力供需求不匹配、基层服务覆盖不足、数字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庆阳市系统谋划“就在庆阳431”品牌体系。

“4”即搭建市、县(区)、乡镇(街办)、社区(村)四级“就业之家”,夯实基层服务阵地;“3”即围绕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开展特色技能培训,打造产教融合人才供应链;“1”即建设市级公共就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驱动服务升级。项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实行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确保高效落实。

截至今年10月,项目总投资2.26亿元,资金到位率90.57%,累计支出1.17亿元,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聚焦实效 推进“三大行动”落地

庆阳市围绕“技能庆阳”“暖心庆阳”“智就庆阳”三大行动,持续夯实基础、优化服务、提升质效。

“技能庆阳”适配培训,缓解结构性矛盾。紧扣“四千四百”产业链需求,全市实施“技能兴业、技能筑梦、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将数据标注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驾驶员等11个新职业纳入政府补贴培训范围,联合陇东学院及“东数西算”落户企业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和项目制培训,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人才8033人、低空经济人才1842人。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模式,完成政府补贴性培训4.81万人,就业率67%。

“暖心庆阳”优化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实施“1131”“1311”动态帮扶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全周期服务。举办线下线上招聘会296场,提供岗位18.3万个,开展直播带岗29次,发布带岗视频121个,发布招聘信息1.3万余条。打造西峰区数字经济、环县电商创业、“宁州人”返乡创业、镇原乡村就业工厂、庆城县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等特色就业服务模式。培育“庆阳数算师”“庆阳香包绣女”等5个省级、10个市级劳务品牌,带动就业17万人,创劳务收入超40亿元。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建成驻外工作站10个、县乡级“就业之家”10个,推进111个各级“就业之家”矩阵式布局,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智就庆阳”数字赋能,推动服务转型升级。依托“中国算谷”核心区优势,构建“1+8+N”超级网格化管理模型,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人社全业务在线经办。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与线下服务结合,累计服务登记失业人员1.13万人、脱贫劳动力22.49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53.3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0.71亿元。

03

示范引领 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庆阳市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动态跟踪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服务重点群体超50万人次,带动新增就业2.28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后就业创业3.22万人,群众和企业满意度均达95%以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民生期待。

创新模式日趋成熟。总结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庆阳模式”,坚持“高位推动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县区“一县一品”实践。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引入专业机构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坚持“数据跑路与铁脚板走访”相结合,实现精准服务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坚持“过程管理与绩效导向”相结合,以严格评估倒逼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提升。

示范价值初步显现。“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大数据+铁脚板”服务等做法已在区域内发挥辐射效应,为革命老区破解就业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来源:掌中庆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