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不像心脏会痛,不像胃会闹情绪,哪怕功能出了问题,也很少发出明显信号。直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而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一个55岁的男性,三餐正常,睡得好、吃得香,看上去比谁都健康,体检却意外查出肝癌晚期。这不是个例,而是现实中高频发生的隐匿性健康危机。
很多人以为“能吃能喝”就代表身体没问题,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尤其在肝癌这样的疾病面前,外表的“正常”往往是最具欺骗性的伪装。
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不像心脏会痛,不像胃会闹情绪,哪怕功能出了问题,也很少发出明显信号。直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而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肝癌早期没有特异症状,这几乎是医学界的共识。也正因如此,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腹胀、黄疸、极度乏力才慌张就医,此时往往已经错失时机。
你可能会问:既然早期没症状,难道我们就只能等它“爆雷”?其实不然。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在早期也会有一些轻微但反复出现的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视。
甚至被误认为是“老了”“累了”或者“吃坏了肚子”。例如,持续的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莫名其妙的疲劳感,这些都可能是肝功能受损的前兆。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这不是医疗水平的问题,而是大众对肝病认知的盲区。很多人连肝在哪儿、肝有什么功能都说不清,更别提识别它发出的求救信号。
肝脏参与的代谢、解毒、蛋白合成等功能几乎影响全身,一旦它出问题,不只是肝的问题,是一场全身系统的崩溃。
我遇到过不少中年人,工作强度大,长期熬夜、饮酒、应酬,体检报告放抽屉里几年没动过,自认为“我身体一向好”。但肝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沉默”,不是你感觉不到,它就不存在。
很多肝癌患者在被诊断那天,前一天还在跑步、打球、喝酒,一纸报告就像一记闷棍,让人措手不及。
尤其是乙肝携带者,更是高危人群。中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小时候感染了病毒,成年后以为没事了,体检也不查肝功能和乙肝五项,结果在“没有症状”的掩盖下,病情悄然进展。慢性乙肝如果不规律监测,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除了乙肝,脂肪肝也逐渐成为隐秘的杀手。现在人们饮食油腻、运动少、体重飙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只是“小问题”。
但实际上,长期未控制的脂肪肝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可能演变为肝癌。这是一个缓慢却明确的病程链条,不容忽视。
还有一种被严重低估的信号,是反复的消化不良和饭后腹胀。你可能以为这只是肠胃问题,但肝脏参与胆汁的分泌。
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至关重要,一旦肝功能下降,消化系统也会跟着“出问题”。所以,如果一个人近期总觉得吃什么都不香、胃口变差、饭后容易胀气,就该警惕是不是肝出了问题。
再说一个常被忽视的症状——皮肤瘙痒。不是因为过敏,也不是季节性干燥,而是胆汁在血液中堆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
这类瘙痒不集中于某一部位,通常是全身性、夜间明显、抓了也不解痒。如果一个中年人没有皮肤病史,最近却总感到莫名其妙的瘙痒,就该引起注意。
还有体重骤减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瘦了是好事,尤其是中年以后。但如果一个人没有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体重却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就不能只当作“变瘦”来看。
肝脏肿瘤在发展过程中,会大量消耗体内营养,抑制食欲,导致体重骤降,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黄疸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肝癌已进展到较晚阶段。黄疸不只是脸变黄那么简单,它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结果,可能伴随尿色加深、皮肤发黄、眼白泛黄。很多人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变化时,已经是坐在医院病房里了。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但至少应学会留意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肝癌不是“突然发生”的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恶化的过程。
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这是一个可以干预、可以阻断的链条。但前提是,我们要看到它、听懂它,而不是在它“喊破喉咙”时才想起体检。
定期的肝功能检查和腹部影像学筛查,是目前发现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肥胖者来说。
每六个月一次的监测不该是负担,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肝癌的早期干预效果明显,一旦发现及时,完全有可能延长生存时间,甚至实现长期控制。
我们讨论这些,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让“没事”的你,在真正没事的时候就开始警觉。健康不是靠感觉,而是靠监测。不是你觉得自己没事,就是没事;不是你今天能吃能喝,就一定明天健康。身体的沉默,不是安全,而是警告。
如果你身边有五十岁以上的男性,尤其是那些不爱体检、自诩“硬汉”的人,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他看看。也许他不会一眼看完,但有一句话能入心,那就是:肝癌不是天降横祸,而是沉默中的积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永红, 王媛, 李晓静, 等. 中国肝癌早期筛查现状与挑战[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6): 442-447.
[2]刘志勇, 郑琳, 王志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为肝癌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3): 475-480.
[3]韩冰, 张蕾, 赵子阳, 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肝脏病杂志, 2025, 33(2): 129-134.
来源:岐黄小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