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守将叫海龄,满洲镶白旗人,一个被史书轻描淡写、却被民间口耳相传的“死士之将”。
镇江城下那一枚铜纽扣:一个将军以为必死,却打赢了最热血的一仗
1842年7月,鸦片战争的最后关头。
英军舰队沿长江而上,兵锋直指南京。
中间有一座城,不能丢,镇江。
它扼守长江咽喉,是大清最后一道屏障。
守将叫海龄,满洲镶白旗人,一个被史书轻描淡写、却被民间口耳相传的“死士之将”。
他不是林则徐那样的名臣,也不是关天培那样家喻户晓的英雄。
但他做了一件事,让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仍热血沸腾:
带着40个兵,迎着两百英军火枪阵冲锋;
以为必死,却打出了一场奇迹般的反杀;
更没想到,他的妻子抱着孩子,带着百姓抬着土炮回来了,他们没逃,他们回来拼命了。
一、绝境中的冲锋:40人对200洋枪
那天清晨,镇江城已燃起大火。
英军登陆后猛攻东门,清军主力溃散,城防几近瓦解。
海龄率最后40名亲兵退守北门,弹尽粮绝,援军杳无音信。
他知道,自己大概率要战死于此。
临行前,他在火光中看见一人立于道旁,
是妻子,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孙子。
他勒马停步,声音沙哑:“你快从北门走,别回头。”
妻子抬头看他,眼里没有泪,只有一股决然:
“今日临大事,君犹念妻子乎?”
一句话,如刀割心。
海龄喉咙发紧,说不出话。
他猛地一夹马腹,大刀高举,冲入浓烟滚滚的街道。
身后的40名兵丁齐声呐喊,踏过焦土,奔向死亡。
他们不是去赢,是去殉国。
可命运,有时偏偏给勇者一次翻盘的机会。
半里外,一队英军斥候迎面冲来,二十人,端着滑膛枪,嗷嗷叫着开火。
子弹贴着头皮飞过,一名清兵当场倒下。
但海龄不退。
他策马疾驰,在枪响间隙俯身躲过低弹,瞬间冲入敌阵!
大刀挥落,咔嚓!一支步枪断成两截;再一劈,英军肩膀裂开,血喷如雨!
其余兵丁趁势扑上,短刀对长枪,肉搏厮杀。
这些清兵早已不是平日懒散的模样,他们是海龄亲手带出来的老兵,宁死不降。
二十名英军斥候,最终只剩三人狼狈逃窜。
这是鸦片战争中少有的白刃战胜利。
二、百姓来了!他们抬着一门旧炮回来了!
战斗还没结束,远处传来密集脚步声,
英军主力出动,两百多人列队推进,火枪上膛,刺刀闪寒光。
海龄让残部背靠断墙列阵,自己单骑出列,大刀舞得密不透风。
一颗子弹擦过左臂,鲜血直流,他恍若未觉。
一名英军军官挺剑冲来,被他侧身闪过,反手一刀砍中马腿,战马轰然倒地,军官未起,已被乱刀斩杀。
半个时辰激战,40兵丁折损15人,人人带伤。
英军也死伤惨重,却仍在增兵。
海龄仰望天空,心想:“此生尽矣。”
他最后看了一眼北门方向,喃喃自语:
“不知她……可曾逃出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身后突然爆发出震天呐喊!
他回头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妻子抱着孙子,骑在一匹土黄战马上,冲在最前面!
她身后,几十名百姓蜂拥而来,
有扛锄头的农夫,有拿扁担的老汉,有白发苍苍的老兵,
还有几个人,合力抬着一门锈迹斑斑的老式土炮!
原来,她并未逃离。
而是跑到城郊村落,哭诉丈夫如何护民、如何死守孤城。
乡亲们听完,纷纷抄起家伙:“走!救海大人!”
那门炮,是村里藏了十几年的旧物,本以为再无用处。
可此刻,一名曾在绿营当过炮手的老兵颤巍巍装药、点火,
轰!!!
炮弹砸进英军队列,炸翻一片。
洋兵惊慌失措,阵型大乱。
海龄热泪盈眶,大吼一声:“杀——!”
残兵与百姓一同冲出,锄头砸头盔,扁担抽肋骨,连婴儿在母亲怀中都攥紧了小拳头,一声不哭。
这一幕,像极了岳飞当年“唤起忠义在民间”的壮烈。
三、援军到了!龙旗飘扬,英军溃逃
又激战一个时辰,英军死伤过半,士气崩溃。
正当双方僵持之时,远方尘土飞扬
一面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是附近驻防的清军援兵到了!
原来,海龄早前派出一名亲兵冒死突围求援。
那兵丁途中遇到逃难百姓,得知镇江危急,连夜报信。
援军昼夜兼程,终于赶到。
英军见状,再也不敢恋战,仓皇撤退,丢下尸体与武器。
镇江,守住了。
四、那一枚铜纽扣,藏着一个民族的尊严
战后,海龄站在城墙上,左臂包扎着渗血的布条。
妻子走到他身边,把孙子放进他怀里。
孩子温热的小手紧紧攥着,摊开一看,
是一枚英军军服上的铜纽扣,显然是混乱中从某个倒下的士兵身上扯下来的。
那一刻,海龄笑了。
他原以为这天只能以死明志,
却没想到,不仅活了下来,还打赢了这场不可能赢的仗。
更重要的是,
百姓没有抛弃他,也没有逃亡。
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拿起锄头,站到将军身后。
这才是真正的“江山社稷”:
不是紫禁城里冰冷的诏书,
不是朝廷大臣嘴里的“议和保全”,
而是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冲上战场,说“我信你”。
结语:有些胜利,史书不会大写,但人心永远记得
后来的历史课本提到镇江之战,往往一笔带过。
有人说海龄“顽固”“不懂变通”,甚至批评他“激起民变”。
可我们知道:
当全国都在节节败退时,
是这个被认为“迂腐”的将军,
带着40个兵、一群百姓、一门土炮,
硬生生在鸦片战争的终章,写下了一个逆风翻盘的奇迹。
而那个抱着孩子的女人,
她不懂战略,也不知国际局势,
她只知道,
我的丈夫要去赴死,那我就带着乡亲们,陪他一起赢回来。
一百八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或许记不清那些屈辱条约的日期,
但我们应该记住:
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刻,
曾有一支40人的队伍冲向枪林弹雨,
曾有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说“我不走”,
曾有一个婴儿,在战火中攥住了一枚属于胜利的铜纽扣。
那不是装饰,
那是中华民族脊梁未曾折断的证明。
来源:坦荡健康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