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解放军画报》题写刊名故事(毛主席题刊名栏名9)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6:00 1

摘要:1950年夏日的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的一间办公室内,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毛笔,仔细端详着宣纸上的墨迹。案头摆放着总政治部送来的请示文件,请求他为即将创刊的《解放军画报》题写刊名。这位刚刚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领袖,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参与着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

毛泽东题“解放军画报”手迹

1950年夏日的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的一间办公室内,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毛笔,仔细端详着宣纸上的墨迹。案头摆放着总政治部送来的请示文件,请求他为即将创刊的《解放军画报》题写刊名。这位刚刚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领袖,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参与着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

这份请求背后,承载着人民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创办全军性画报,通过直观的影像记录军队建设成就、传播革命精神。总政治部在筹备过程中,对刊名题写人选进行了反复考量。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在回忆录中提到:“《解放军画报》是全军将士的喉舌,必须由最具代表性的领导人题写刊名。”当时这个提议在军委会议上得到一致通过,最终决定请毛泽东亲自执笔。

7月12日,毛泽东收到请求后并未立即动笔。据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日记记载,毛泽东特意询问了画报的定位与读者群体,并调阅了《红星画报》等参考样本。三天后,他在两张八开宣纸上写下六幅“解放军画报”字样,其中既有横向排列也有竖向布局。

在最终选定的题字中,“解放军”三字笔力遒劲,竖画如剑戟般挺拔,横折处显金石之韵;“画报”二字则稍显圆润,墨色浓淡相宜。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既体现了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又暗含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书画鉴赏家启功曾评价:“主席题字不拘泥于传统书体,将革命者的豪情与文人的雅致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时代印记。”

1951年2月《解放军画报》正式创刊,由此开启了记录中国军事变革的影像长卷。

这个题字的传播过程同样耐人寻味。由于当时印刷技术限制,首期画报采用的其实是题字的木刻复制版。直到1955年引进德国海德堡印刷机后,才完整呈现毛笔字迹的飞白效果。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在1953年曾对题字提出修改建议,认为原版“画”字结构稍显松散,但考虑到延续性,最终决定保留最初版本。

七十余年时光流转,这份手迹早已超越单纯的书法作品范畴。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它曾是坑道里传阅的画报标识;在和平年代的军营,它是新兵认识军队文化的第一课;在改革开放后的军事外交中,它又化作外军观察中国军队的独特窗口。2019年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强军影像展”上,泛黄的首期画报与数字化终端并置展出,毛泽东的题字在光影交错中焕发新的时代意义。

从硝烟中走来的《解放军画报》,因领袖题字而增添历史厚重感,而这份手迹也因画报的广泛传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当今天的读者翻开这本刊物,依然能从力透纸背的墨痕中,感受到那个百废待兴年代里,统帅与士兵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结。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正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生动注脚。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