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服饰“穿到”外国街头(新国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05:39 1

摘要:在巴黎街头,一位中国女孩头戴缀满银饰的瑶族头冠,身着刺绣精美的民族服饰,从卢浮宫门前缓缓走过,清脆的饰响伴随裙摆摇曳,引来路人频频驻足围观、拍照惊叹。“这是电影造型吗?”“是哪个国家的服饰?”面对好奇的追问,女孩微笑着一一作答。

杨 宁

小明(右一)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前与当地民众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巴黎街头,一位中国女孩头戴缀满银饰的瑶族头冠,身着刺绣精美的民族服饰,从卢浮宫门前缓缓走过,清脆的饰响伴随裙摆摇曳,引来路人频频驻足围观、拍照惊叹。“这是电影造型吗?”“是哪个国家的服饰?”面对好奇的追问,女孩微笑着一一作答。

她叫小明,本名苏晓玲,出生于2000年,是一名活跃于抖音的内容创作者。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身穿民族服饰走上街头。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广场,近年来,她一次次穿梭于各国街头,以服饰和影像为媒,讲述着中华非遗之美,吸引超200万粉丝关注,也回应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关心的一个问题:非遗如何“潮”起来?Z世代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小明最初是一名校园生活博主。2021年,她受邀参加云南的采茶节与赛装节,看到阿妈们身穿民族盛装,唱着族语古歌,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民族,那一刻,她被深深打动。“很多人说非遗离我们很远,但当我站在人群中,看着阿妈们走过,忽然就很想把这些‘美’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小明说。

于是,她决定转向非遗内容创作,让更多人像她一样,“因为看见,而愿意了解”。

她选择聚焦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相对“冷门”的创作领域——民族服饰。在小明看来,这些服饰不仅色彩斑斓,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苗绣的花鸟图腾、傣族的水纹裙摆、瑶族头饰上的龙凤意象……每一套服装,都是一部工艺书。

而想要呈现这些美,却远非“穿上即拍”那么简单。由于许多民族服饰都是由村民自制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制作,小明常常需要提前几个月联系借服渠道,协调时间和运输。有时,为了还原某个民族支系的传统穿戴方式,她要查阅十几份文献、反复比对图像细节,还要多方请教族中长者,确保形制和搭配的准确性。

“比起拍视频,前期的准备才是最花时间的。”她坦言,“有时候一个头饰就能研究好几天。”

拍摄当天,小明往往要穿着重达20斤的服饰,在户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曾有一次,她带着彝族的圆筐形头冠赶飞机,在机场安检时被误认为携带“金属篮子”,一度引发围观,成了拍摄之外的趣事插曲。

在不断摸索中,小明的视频内容也逐渐从“惊鸿一瞥式”的服饰展示,拓展为更具深度的文化解读。视频内容除了变装过程,还加入民族介绍、工艺说明、节庆背景,有时也会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镜讲述,让非遗不仅“好看”,更能“听得懂、记得住”。

身为Z世代的一员,小明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解读传统——不止于还原,而是用“加法思维”构建多元表达,着力创新与融合:她曾把苗族的鱼尾裙和皮影结合在一起,打造出既有传统味道、又富有戏剧感的造型;在以打铁花为主题的视频中,她以畲族“凤凰装”作搭配,寓意凤凰在烈火中获得新生,也象征着中国文化生生不息;还有一次,她化身为“剪纸娃娃”,身穿红裙,发饰上点缀着剪纸纹样,在年节布景中扮演“走进现实生活”的剪纸形象,营造出浓浓的节庆氛围。

随着作品热度提升,小明开始尝试将中国民族服饰带出国门。在法国、意大利、捷克、韩国等地,她曾身着各类民族服饰走上街头,并记录下当地人们的反应。当她身穿广西盘瑶传统服装在卢浮宫外拍摄时,一位当地退休教授一边观看一边感慨“应该把这件衣服送进博物馆展出”。

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也给了小明新的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可以跨越语言和国界的,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非遗的兴趣甚至超过她的预期。“只要你穿着它走出去、讲出来,就会有人愿意聆听。”小明说。

“我们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展望未来,小明希望通过自己的短视频,让更多观众了解民族文化。

“当民族文化能够以更日常、更自然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大家会戴着彝族银饰逛商场,背着苗绣挎包去上班,就说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了。”小明说。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