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文化使者,他用理论宣讲凝聚思想共识,用文化活动串联民族情感,用诗歌诵读搭建心灵桥梁。他就是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副主任刘超。
作为一名文化使者,他用理论宣讲凝聚思想共识,用文化活动串联民族情感,用诗歌诵读搭建心灵桥梁。他就是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副主任刘超。
“理论宣讲不能是‘照本宣科’,要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这是刘超常挂在嘴边的话。2016年投身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来,他始终把理论宣讲作为凝聚共识的“先手棋”,牵头构建“市级统筹、基层联动、分类实施”的分众化宣讲体系,将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26个实践站变成理论传播的“主阵地”。
为了让理论“活”起来,他创新推出“互动问答+案例分享+文艺展演”模式。在团场宣讲时,他和同事们总爱用职工们熟悉的故事——比如某连队通过特色种植实现年收入翻倍,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走进校园,他发挥曾为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编排理论主题文艺节目,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表演。近年来,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先后走进团场、社区、校园、企业,开展2000余场宣讲,覆盖25万人次,像春雨润物般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文化是拉近民族情感最好的纽带。”在文化润疆工作中,刘超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他连续9年主持师市春晚,先后担纲兵团成立70周年《光荣使命》文艺晚会、2025年新疆春节团拜会等300余场大型活动的主持工作,熟悉的声音、亲和的风格,让他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老朋友”。
中华传统节日更是他促进民族交往的“黄金契机”。
春节组织基层联欢,端午举办粽子大赛,中秋开展诗会集市……近年来,在他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同事们的推动下,2700余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覆盖40余万人,120余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共庆共享的舞台。每当看到各族群众手拉手看演出、一起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刘超总说:“这一刻,所有的忙碌都值得。”
如果说文化活动是“纽带”,那诗歌诵读就是刘超搭建的“心灵桥梁”。
作为石河子诗歌“诵读工程”的核心策划者,他始终坚信“诗能通心”。2023年,他负责协调组织的“诗歌之城·声生不息”千人诵读活动震撼上演,各族群众齐聚一堂,用诗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2024年,他与央视主持人朱迅联袂主持绿风诗歌晚会,让石河子“中国诗歌之城”的名片走向全国;2025年他负责协调保障的央视品牌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特别节目《月满石城·2025石河子中秋诗会》成功举办,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吸引全国超4400万观众收看,在同时段全国上星频道中排名第一。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将京剧与十二木卡姆元素创新性地融入诗歌诵读,参与创排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节目,在央视频广泛传播;推动建设10余处“诗歌打卡地”“诗歌特色小区”,组织20场“兵地融合诗会”,吸引周边万余人参与。近三年,诗歌诵读活动覆盖38个民族,50万人次在诗文中感受团结之美。
从理论宣讲的“播种人”,到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再到诗歌传播的“架桥人”,刘超用9年时光,在石河子的土地上播撒团结的种子。这位扎根兵团的党员干部,正以文化为笔,继续绘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新画卷。(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佳宜)
来源:石河子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