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硬化,听起来仿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它的“前奏”早已藏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很多人以为只有喝酒才会伤肝,殊不知,不喝酒、不抽烟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速肝硬化的恶化。讽刺的是,那些我们以为“无伤大雅”的习惯,反而是最凶险的敌人。
肝硬化,听起来仿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它的“前奏”早已藏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很多人以为只有喝酒才会伤肝,殊不知,不喝酒、不抽烟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速肝硬化的恶化。讽刺的是,那些我们以为“无伤大雅”的习惯,反而是最凶险的敌人。
今天我们不谈疗法、不讲药物,只聚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肝脏一点一点走向硬化的深渊?答案令人意外——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酒精,也不是香烟,而是“长期熬夜”。
“夜猫子”们或许会说,我不喝酒不抽烟,只是晚睡点而已,顶多黑眼圈重一点。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期睡眠不足者肝功能异常的比例是正常作息者的2倍以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肝脏是“夜间器官”,主要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进行自我修复和代谢。**你醒着,它就只能“加班”,长此以往,慢性损伤无可避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曾指出,肝细胞的DNA修复活动在深睡眠阶段最为活跃,熬夜直接干扰了这一关键过程。
为什么熬夜这么伤肝?原因其实很简单: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它需要“休息”和“排毒时间”。一旦被剥夺了这个过程,肝脏不仅无法修复,还得疲于应对大量积压的代谢废物。
而熬夜带来的后果远不止于肝脏疲劳。研究显示,长期睡眠剥夺会显著增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这会破坏肝细胞膜,导致肝细胞死亡。进一步发展,便是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一恶性进程。
紧随其后的是“高糖高脂饮食”,位列第二。现代人饮食结构变化巨大,糖分摄入量是上世纪的3倍以上。蛋糕、奶茶、炸鸡、烧烤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快乐源泉”,但这份快乐的代价,是脂肪肝的高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病专家王福生在《中华肝脏病杂志》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慢性肝病类型之一,患病率高达29.2%。这类肝病虽与酒精无关,但其进展速度和后果却与酒精性肝病无异,最终都可能走向肝硬化。
*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积聚,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炎症反应增强,诱发纤维化进程。*更糟糕的是,这种类型的肝病初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发现,往往为时已晚。
第三名才轮到“抽烟”。虽然它不是榜首,但不可低估。香烟中含有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60种被认为具有明确的肝毒性潜力。
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一项大样本研究指出,长期吸烟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非吸烟者高出38%。尼古丁和焦油不仅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还会加速肝纤维化的进展,降低肝细胞再生能力。
更令人警惕的是,当吸烟与其他不良因素叠加——如熬夜、高糖饮食、肥胖等,其对肝脏的“协同伤害效应”会大幅放大,堪称“肝脏杀手联盟”。
第四个常被忽视的因素是“滥用保健品”。很多人一听到“保健”二字就放下戒心,但事实上,部分所谓“护肝片”含有未经严格验证的草药成分,反而会造成肝毒性反应。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1年公布的通报中指出,某些含有绿豆提取物、柴胡、黄芪的保健品曾多次被发现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肝脏是代谢中心,任何超出代谢能力的物质都可能成为负担。
第五个原因,是“压力过大”。听起来很玄,其实并不。“情绪伤肝”并非迷信。慢性压力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影响肝脏血流量与胆汁分泌,进而诱发肝功能异常。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团队曾在《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指出,精神紧张人群中,肝酶水平显著高于情绪稳定人群。特别是在职场高压、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压力性肝损伤正在悄然成为新型肝病诱因。
这些加速肝硬化的“元凶”,几乎都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缩影。讽刺的是:我们一边花钱买健康餐,一边熬夜刷短视频;一边戒酒练瑜伽,一边猛灌奶茶;嘴上说养生,身体却在透支。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哪怕它已经“焦头烂额”,你也感受不到。*当我们察觉到异常时,它可能已经走到肝硬化的边缘。
曾有真实案例引起广泛关注:一位30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因频繁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在公司体检中被查出重度脂肪肝,6个月后发展为早期肝硬化。这不是孤例,而是这个时代的普遍隐忧。
肝硬化不是某一天突然爆发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从来不是“重病”的代名词,而是“生活方式错位”的后遗症。
*从肝脏“健康”到“硬化”,这是一条可以预见、可以阻断的路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脚步,给自己的身体一个喘息的机会。
不要等到身体亮红灯,才想起早睡哪怕一小时的重要;不要等到检查报告出现异常,才意识到那杯奶茶的代价。
真正的健康,不是吃多少保健品、进行多少补救,而是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做出真实、持久的改变。我们不缺知识,缺的是行动;不缺提醒,缺的是决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福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控策略[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 28(1): 1-4.
[2]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 中国肝病流行病学最新报告[J]. 健康中国, 2021, 10(2): 12-14.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情绪与肝脏功能相关性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6): 535-538.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