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赳赳和余世存那场《大学》第二讲的直播,我蹲完整场,讲真,俩人聊“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句句都戳在点子上。
胡赳赳和余世存那场《大学》第二讲的直播,我蹲完整场,讲真,俩人聊“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句句都戳在点子上。
最核心的观点就一个,教育得搞清楚本末,别把根丢了光抓枝叶。
直播里俩人一开口就说,《大学》里讲“明明德是本,亲民、止于至善是末”,本是体,末是用,而明明德的根本又是修身。
这话听着有点绕,换成大白话就是,教育首先得教孩子做人、养品德,这是根;至于考多少分、学什么技能,都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枝叶。
民国时候蔡元培办教育,提“五育并举”,把公民道德教育放核心,用的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那套,跟《大学》说的“明明德”其实是一回事。
可现在不少家庭和学校,完全反过来了。
我邻居家孩子,周末排满了补习班,奥数、英语、书法样样学,可孩子跟长辈说话没大没小,随手扔垃圾也不觉得不对。
家长还挺得意,说孩子下次考试准能进前十。
这就跟种树只往上拽枝叶,不管树根扎得牢不牢一样,风一吹就倒。
教育部后来提的核心素养里,也有“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这些内容,本质上就是想把丢了的“根”捡回来。
本来想觉得古人的教育方法太老套,后来发现根本是我们丢了根还不自知。
孩子成绩再好,没有好品德,走上社会也容易栽跟头。
教育的道理,其实几千年前《大学》就说明白了,只是我们忙着追分数,把老祖宗的智慧忘得差不多了。
聊完教育的本末,胡赳赳话头一转,说起了“体”这个字,这下把话题从教育拉到了每个人的生命本身。
胡赳赳在直播里拆了“體”字,左边是“骨”,右边是祭祀用的珍宝,合起来就是说,我们的身体里藏着宝贝,本身就是座金矿。
可现实里呢?太多人守着这座金矿却在讨饭。
天天熬夜加班,吃外卖凑活,为了赚点钱把身体熬垮,最后再把赚的钱送进医院。
《黄帝内经》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话在直播里被反复提到。
意思就是人别太折腾自己,精神安稳,身体自然就好。
我之前公司有个同事,典型的工作狂,996是常态,还总跟我们炫耀自己业绩多好。
结果去年体检,查出一堆问题,被迫停职休养。
他才三十出头,这就是把金矿当废柴用,太不值了。
直播里还讲了《杂阿含经》里“盲龟浮木”的故事。
大海里有只盲龟,一百年才伸一次头,海面上漂着块带孔的木板,盲龟要刚好把头伸进孔里,有多难?佛陀说,凡人能投生做人,比这还难。
佛教里那句“人身难得今已得”,说的就是这个理。
很显然,我们总觉得身体是用来消耗的,却忘了它是一切的根本。
就像《大学》里讲修身是教育的根,身体也是我们活在世上的根。
不把身体养好,谈教育、谈理想都是白搭。
本来想劝身边人少熬夜,后来发现得先让大家明白,珍惜身体不是躺平,是为了更长久地做事。
余世存这时接过话茬,说修身不光是对自己负责,把修身的道理放大,就是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这就说到了王道和大同。
《尚书》里讲“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核心都是说做事要守规矩、顾根本。
孙中山当年上书李鸿章,提“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说这是富强之本,其实跟《大学》的思路一脉相承。
他后来讲三民主义,也说要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实现大同之治。
有意思的是,直播里还拿华盛顿举例。
清朝有个叫徐继畲的巡抚,在《瀛环志略》里夸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说他近乎“天下为公”,这跟儒家讲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
华盛顿自己也说政府权力来自人民,要服务人民,这又和儒家“为政以德”的说法对上了。
如今我们提共同富裕,搞乡村振兴,其实就是在践行“大同”的理念。
把每个人的“修身”做好,再到家庭、社会,最后实现天下为公,这个逻辑几千年来就没变过。
整场直播听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学》里的智慧从来没过时。
教育要抓根本,身体要当宝护,做事要守规矩,这些道理不管是放在古代还是现在,都一样管用。
我们总在追新潮流、学新知识,却忘了老祖宗早就把最核心的道理写在了经典里。
好好读读《大学》,把这些道理落到实处,比瞎忙乱撞靠谱多了。
来源:律行僧